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兩性關係

> 情人相處

同居前,這3件事最好要先有共識

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當你準備和另一半同住一個屋簷下,一定很期待每天甜蜜的情侶生活,只不過相處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建議不要匆匆地搬進去住,最好先針對以下事情取得共識。因為假如兩人在這些生活瑣事中沒有共識,感情很容易就會在小小的摩擦、爭吵中,漸漸消磨。
2020-07-30

被劈腿,該如何釋放不甘心、想報復的情緒?

近期,不管是在演藝圈或是生活周遭,我們發現很多人在面臨分手時或是分手後,難免會因為心理不平衡,而有報復的心態或行為。面臨此種心理狀態時,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讓我們透過世新大學愛情教育與研究中心詹昭能主任的採訪,分析這樣的心態的來源及其解決方式。
2020-07-21

和男友同居3年,但他遲遲不願結婚,怎麼辦?

耘珊和承峰交往6年,同居3年,兩人都已經到了適婚年齡,在家人的祝福之下,耘珊也愛承峰,很想和他共組家庭,生下小baby,可是承峰卻表明他目前對於婚姻並沒有想法,這對耘珊來說,無非是一個心裡的重擊,眼前深愛的他,卻不想和他共度下半輩子,也讓耘珊突然感到兩難與無助,究竟該捨棄這段用青春隨月投入的感情,還是應該要繼續在一起呢……
2020-06-23

另一半想同居,怎麼評估適不適合?假如不想,如何溝通?

庭羽是台北人,在台中念大學,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有一位交往一年多、從花蓮來的男友阿哲。他們是大學同學,最近阿哲當兵剛退伍,想要跟庭羽同居,但是他的經濟狀況還不穩定,便提出房租和一些生活費先由女方負擔。庭羽思考後未答應,阿哲認為庭羽不愛他,甚至以分手或自殘來威脅庭羽。庭羽的父母知道後很擔心,要求庭羽千萬不可以答應同居,但阿哲的情緒實在太極端,讓庭羽不知該如何圓滿地拒絕?
2020-06-17

另一半要求看手機,該不該給他看?情侶之間是否該保有隱私?

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電腦、手機的存在,同時間各種社群軟體也成為這個世代大家的生活重心,透過社群軟體聯絡朋友、登入交友App結交認識新對象可說是再正常不過的方式。不過,這樣的生活習慣也延伸成為許多伴侶相處之間爭執的來源,到底要不要讓對方看手機成為不少情侶之間的難解習題,而擁有許多諮商經驗的海苔熊透過幾則案例分享,讓大家了解查勤背後底下那股不安全感。
2020-03-18

分手後能做朋友嗎?該不該禁止另一半和前妻或前女友聯繫?

「你到底跟前妻、前女友還有沒有聯絡?」,如此怒氣沖沖地詢問往往出現在兩人的感情中,另一方總是沒安全感地尋找對方與前任相處的蛛絲馬跡,又或者,在現階段感情中,你總是忘不了前任的好,陷入自我掙扎中。與前任的關係往往是兩人相處上一大問題,如果你是當事人或是另一半,要怎麼處理複雜的多角關係呢?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本名程威銓)認為與其排斥逃避,不如面對它!
2020-03-06

第一次去男女朋友家拜年,要注意什麼?過年傳祝賀訊息給主管,這樣做不失禮!

無論是親自拜年或是簡訊祝福,當對象是伴侶父母及公司主管時,多少讓人有些壓力。其實,節日是個容易拉近雙方距離的好時機,掌握以下小撇步,幫助你順利拜年、贏得好人緣!
2020-01-17

愛在IG、臉書放閃?3招避免掉進社群媒體的比較漩渦

3C世代,幾乎每個人都有用社群媒體的經驗,你是否曾在發生一件覺得自豪的事之後,盤算著要怎麼在社群媒體上呈現?又在發布後,將它不斷編輯或刪除?在某種程度上,社群媒體帶來一種「生活美好」的假象,用戶為了要維持光鮮生活的常態,處心積慮的表演,並迫使用戶將修飾過後的自己與他人比較。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究竟該如何避免社群媒體帶來的比較心態?
2019-11-05

為何男友總愛認乾姊姊或乾妹妹?

由韓國人氣演員李鐘碩,以及睽違已久、韓星元斌的妻子李奈映主演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雖然是老套的「姐弟戀」劇情,但在Netflix開播之後就佳評如潮。劇中男女主角原本是相識超過二十年的乾姊、乾弟,但隨著時間流逝,原本的友情也逐漸昇華為愛情,讓不少正為情所苦的觀眾看了心有戚戚焉。假如另一半身邊不幸也有一位、甚至多個乾哥乾姊或乾弟乾妹,相信不論是誰都會很苦惱。對於情人總是以「我跟他(她)就像家人,不可能變成情侶的啦!」為由,持續和乾兄弟姊妹保持聯絡,究竟該怎麼釋懷?又該如何和伴侶溝通呢?
2019-03-26

單身就是魯蛇?一個人的孤單勝於兩個人的寂寞?

雙11光棍節,除了大採購、大優惠,你還想到什麼?其實這個日子最初是表示對單身者的尊重,早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因此會有慶祝單身生活或為脫離單身辦的交友活動。根據內政部的資料,台灣適婚年齡者(20~50歲)的未婚率節節升高,2017年男性未婚率突破半數達到53.0%,女性則為43.5%。但單身就等於魯蛇嗎?一份2013年發表於線上《PLOS ONE》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質比量更重要」,與配偶關係緊張和配偶態度缺乏支持者,明顯地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201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