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兒童",共有134筆資料

兒童也有睡眠障礙

雅麗真是一個辛苦的媽媽。除了照顧公公、先生外,小欣也是個難侍候的小寶貝,小欣因為太過好動,往往在該睡覺的時候又常睡不著,而且有時到了半夜又會無緣無故的起床想找人玩,或許還只有4歲的關係,小欣偶爾也會尿床,這樣一來,小欣又吵又鬧的睡不著覺,辛苦的媽媽雅麗有時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2018-04-25

如何照顧過敏兒?

家有過敏兒,一切都辛苦。過敏除了倚靠藥物治療控制外,更重要的在於患者及家屬的信心,以及居家生活環境的照顧。林媽媽有兩個寶貝女兒,小女兒從小便是嚴重過敏體質的氣喘兒,加上皮膚也過敏,不僅小病人本身辛苦,身為職業婦女的林媽媽更是備嘗煎熬。不過,近9年來,現已19歲的小女兒,都不曾再犯氣喘和異位性皮膚炎了。林媽媽說,居家生活的小心照顧,配合藥物治療,或許是使孩子擺脫過敏疾病糾纏的原因吧!
2018-04-25

兒童型糖尿病

根據統計,在台灣第1型糖尿病患者有2000~4000人,人數雖然不多,不過每年都有200個新增病例。因為發病年齡多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無論是從病理、療程與治療策略,尤其是患者的心理感受皆與成人型糖尿病有所不同。這兩、三年來,本院所照顧的糖尿病兒童增加的非常快,因為糖尿病似乎是老人的病,每位家屬都會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甚至有1~2歲小孩)會得到糖尿病」。
2018-04-25

「麥胖報告」誰關心?小心孩子的肥胖危機

「世界太胖,一觸即發,抽脂斷食,束手無策;孩子末日,倒數計時,唯有他─力挽狂瀾。」這是近來一部紀錄片「麥胖報告」的廣告詞,讀來覺得十分寒徹骨。影片中,導演大膽的以身試「吃」麥當勞速食漢堡一個月,然後比較其前後體重及各種健康指標,目地在證實麥當勞速食對人體的殺傷力。誰該負起肥胖的責任,看過此片後,佩服導演的魄力與犧牲之餘,非常納悶他的動機,加上此片採用紀錄片的手法,其中有諸多類似「新聞」的訪談內容,若以娛樂的角度來看,絕對不吸引人。
2018-04-11

有肥胖父母的小孩,比較不愛動嗎

您聽過親朋好友說道:「你的孩子胖胖的好可愛」嗎?這句話可能正透露出兒童肥胖的警訊!到底兒童的飲食與活動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兒童的飲食習慣,真是「遺傳」自父母嗎?一般人認為肥胖的兒童比較不愛運動,目前仍無確切的研究可以做此結論。不過卻有證據指出,有肥胖父母的小孩,通常比較不愛動,到底該父母該怎麼提供肥胖兒童活動的機會,做良好的角色典範,鼓勵孩子多活動來改善肥胖呢?
2018-04-11

學童肥胖輕忽不得

肥胖已成為現代學童最大的健康隱憂, 許多和肥胖有關的慢性病,從小就開始累積, 忙碌的父母別忘了抽空多關心一下孩子的飲食習慣! 近年來由於社會生活漸漸富裕,國人飲食不僅豐盛且漸趨西化,動物性食物增加,熱量攝取亦增加。國內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從1965年~1992年每人每天能量供給量約增加26%、蛋白質供給量約增加49%、脂肪供給量約增加205%,而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卻下降約24%。這種「吃得多」的飲食行為與「動得少」的生活型態,使兒童肥胖的情形日漸普遍。
2018-04-11

認識兒童尿蛋白與腎病症候群

腎臟病名列89年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八位,可是它卻不是成年人的專利,早在兒童時期就有跡可循,尿蛋白過高就是一個重要指標。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資料,民國89年腎臟病已名列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第八位。此外,腎臟病惡化為尿毒症而需要長期透析治療(洗腎)者,近年來也急速增加,以85年度為例,已多達19675人需要洗腎,至今仍持續成長,而中央健康保險局的資料更進一步指出,在86年度的醫療處置給付中,透析治療排名第一,佔了110多億元,真可說是醫療衛生的重大負擔!
2018-03-13

孩子吃太快易兒童肥胖、腰圍超標,應從小培養咀嚼力!

研究發現,孩子吃太快易腰圍超標,內臟脂肪高!若吃飯時間多一點,能吃足營養、減少廚餘,專家建議家長別把食物剪切得過於細碎,讓孩子長期吃軟食,易影響牙齒咬合發展,也使孩子的咀嚼能力不足,因而拖長吃飯時間,也減少孩子吃全穀類、蔬菜和肉塊等需咀嚼食物的意願,讓纖維素攝取量也變少。父母可視孩子年齡與個別發展狀況來調整食物型態,讓孩子逐步嘗試、習慣不同硬度、韌度的食物,慢慢加強咀嚼能力。
2018-03-07

吃快易兒童肥胖、吃慢易蛀牙! 請給學童足夠的吃飯時間

董氏基金會2017年底調查3~12歲孩童用餐時間,發現半數孩童待改善!有二成一孩童吃太快,每餐不到20分鐘;另外二成七則是吃太慢,每餐超過35分鐘以上;更有3%的孩童吃超過1小時。
2018-03-07

校園情緒教育在推動上出了什麼問題?5個原因,讓「心理健康促進課程」陷入難產!

究竟台灣的校園心理健康促進缺了什麼?在「從邊緣到主流」校園心理健康促進實務研討會第二天的「校園心理健康促進的資源地圖」關鍵論壇裡,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張老師基金會及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等六個單位在座談中分別指出,缺乏跨部會的政策、校園諮商老師不足、學校上課時間有限、心理健康疾病的汙名化及「心理健康」定義不明確等5個原因,是讓「心理健康促進課程」陷入難產的主因。
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