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名醫",共有10筆資料

美國電子煙「肺傷害」一周再添近百例,名醫專業破解電子煙8大危害!

美國在聖誕節前夕公佈2019年最後一次電子煙肺傷害(EVALI)疫情,通報確診病例已破2506人,且已有54人死亡,距上周再增加近百名受害者;案例中最年輕為13歲,死亡案例最小的是17歲,通報患者中有八成是35歲以下的青年。鄰近美國的加拿大也傳出有14個因為吸食電子煙而引起肺部疾病就醫的案例,其中半數是35歲以下青年。
2019-12-31

原來這些動作最傷膝!骨科名醫告訴你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護膝關鍵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是自然的老化現象,而是一種疾病?到底哪些傷膝蓋的行為,會加速關節軟骨磨損?一旦膝關節開始磨損、退化,能用什麼方法使它停止或倒轉?
2019-12-01

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想做對的事,就要堅持!

曾任衛生署副署長的李龍騰醫師,是當年SARS疫情爆發時的抗煞功臣之一,也是國內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他歷任官場數職,對於醫療專業始終有一份榮譽感與使命感,寧願看診時間增加,也不願誤診一人;當面臨官場文化與醫療專業衝突的時候,他認為專業遠比烏紗帽重要……
2018-06-29

民眾為何都去大醫院看診?

英國研究發現,疾病治癒率與醫院大小無關,卻受地緣影響,若醫院較近,第一時間送診,治癒率自然較高,然而,台灣的民眾不論遠近,還是一窩蜂往大醫院跑,到大醫院看診,真的這麼好?不論教學醫院或區域醫院…,各大醫院每天都擠滿了病患,反觀許多診所或是中小型醫院,則是小貓兩三隻,為何民眾願意花時間、花體力,跑到大醫院排隊等待?
2018-04-25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乳癌防治是畢生志業

今年71歲的張金堅,從事醫療工作已經四十多年,治療過的乳癌病患超過上萬名,是「國寶級」的乳癌權威。他在1996年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希望能幫助病人防患於未然。如今,即便早已過耳順之年,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最熱愛的外科工作。近年更成為咖啡達人,從醫學的角度教民眾喝咖啡,問他什麼時候要退休?他露出招牌的耿直笑容,堅定地說:「要看病人看到倒下來為止。」
2017-12-30

安迪湯、保健功,名醫獨家養生處方

長年在門診、教學「忙、盲、茫」的微生物免疫學博士孫安迪,40歲那年爬2、3層樓梯就氣喘噓噓,才驚覺身體退化……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遇到毫無老態的年邁長者,親眼證實後天努力可彌補先天不足……這些人生際會,激發專家們研發哪些獨到的養生妙方?健康是現代人最關心的焦點,不僅要活得老、還要活得好。近年各種健康食品、養生法趕搭流行列車,種類繁多令消費者無所適從,究竟要多補充哪類保健食品?目前正風行什麼養生法?不妨聽聽學有專精的醫師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如何調養身體。《大家健康》特別訪問微生物免疫學博士,也是台大醫院口腔內科主治醫師孫安迪、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暢談他們的養生處方箋。
2017-11-08

邱小妹人球案轟動一時,該如何與醫院打交道、避免成為人球?

面對白色巨塔複雜的醫療環境,就要清楚掌握就醫的每一個環節;懂得學會一些技巧和醫院打交道,才能減少就醫時的不便與遺憾。今年年初,邱小妹事件引爆媒體熱度,整起事件揭露出醫療轉診制度、醫師輪班制度、緊急醫療體系等問題,醫界得到了嚴重的教訓,社會大眾則大開眼界,除了訝異醫療體系的複雜、沉痾,許多人也開始擔心「下個人球會不會是我?」、「醫療體系複雜,該如何自保?」醫院除了加緊檢討、積極策動制度面的改善外,民眾其實可以學會一些與醫院打交道的技巧和籌碼,減少就醫時的不便與遺憾。
2017-07-03

找名醫看診,真的比較好?

部分名醫門診,門診量多到病患需漏夜排隊掛號,但不時傳出的名醫誤診糾紛,又讓人擔心名醫看診量太大,沒辦法照顧到自己?
2017-05-09

面對危機沉著應戰─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

從創辦全民健保到站上第一線抗SARS,從春風化雨的公衛教授到危機處理的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屢屢挑戰高難度的任務,只因他認為「這一輩子做一件正確的事就夠了」,而清晨騎腳踏車上班的自在時光及溫馨的親子互動, 則是他背後最溫暖的支持力量。2004年初秋,葉金川剛接任台北市副市長不久,《大家健康》雜誌一行人至市府採訪他。那天的天氣詭譎,天空從晴朗到灰蒙,氣象局發布秋颱即將來襲,葉金川在案前批改完公文後,隨即投入我們對他的專訪。
2004-10-04

李明亮-人道醫療 當做則做

以睿智化解危機、以關懷瓦解疫情, 平凡的腳步帶著體恤的神情,是力拼、也是苦鬥, 但他終於得以扭轉乾坤、力抗SARS, 他關注人道醫療,也為醫學教育深耕、懇植, 瀟灑行路,他認為:該做的就去做吧!
200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