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孩子",共有378筆資料

孩子來得不是時候─ 青少女的人工流產

兩情相悅的男女發生性行為,原是很自然的事,當未婚懷孕或孩子來得不是時候,這塊心頭肉就必須接受殘酷的命運──人工流產,究竟它是什麼樣的手術?為何讓人聞之怯步又不得不碰?在美國,每年有 500萬人懷孕,一半的懷孕是意外,其中 120萬人選擇墮胎,原因包括了:我還沒有準備當一個母親、我養不起小孩、我不想成為一個單親媽媽、我不希望別人知道我懷孕、我已經有足夠子女數、母親或胎兒有健康的問題,少數是強暴的受害者。據統計,一半的女性一生中,都曾接受流產(墮胎)手術。因此當婦女選擇了終止懷孕時,在醫療上可以提供手術或藥物等兩種方法來幫助女性。
2017-03-21

你和孩子的距離在那裡?

家長與孩子間的心靈距離,既不能太親密,也不能太疏離。若不能拉開彼此所需的距離,不但壓縮孩子的成長空間,也易造成其他負面影響。在空間上,人與人之間必須維持相當的距離,就像體操表演者一樣,既不能站得太近,以免牽絆彼此的動作;也不能離得太遠,否則隊伍就湊不成形,稀稀落落。
2017-03-21

探索學步兒的感官世界

1至2歲的孩子靠著身體的觸碰來探索世界,可塑性很強,父母是這個時期的靈魂人物,只要適時的教導,用關心、鼓勵來陪伴,孩子會更有勇氣面對挑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是一般人對1歲孩子的第一印象,也是1至2歲寶寶在學習上的兩大重點,在此階段,孩子要用腳、手、身體各種感官學習,用耳朵和嘴巴練習說話,而大人更要學習接受孩子不怎麼樣的「人際關係」。
2017-03-21

與孩子的對話,你說對了嗎?

您曾仔細審視與孩子的對話方式嗎?是讚美鼓勵還是恐嚇威脅?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讓他從錯誤中學習成長。「與孩子對話」系列,多位專家、學者從發展理論與實務經驗,給家有不同年齡孩子的父母一些原則性的提醒,及正負兩面的示範,這樣的構想,源自於在一次邀訪台北市立師院林佩蓉教授談父母不懂得與孩子對話,造成管教失當的情形,在我對照9年來經營「愛家總動員」節目,深入觀察親子互動的經驗中,覺察到親子對話普遍不被重視,卻又深深影響親子關係與教養結果時,我非常感恩於每一次接受訪問的老師,他們正呈現一種好的習慣,正向的示範及優質的傳承。
2017-03-21

想要孩子從母姓,引發家庭革命?

今年民法親屬篇做了重大變革,新生兒可跟父姓,也能跟母姓。據報導,結婚33年的王姓夫妻,丈夫因次子從妻姓自覺沒面子,常與太太爭吵,甚至不給生活費,最後兩人還因此訴請離婚......長久以來,子女姓氏一直遵循父系社會「從父姓」的傳統,若想孩子從母姓,該怎麼溝通,才不會引發家庭革命?民法親屬篇今年5月修正,子女未來可從父姓或母姓,只要父母雙方均同意,並以書面約定,即可到戶政機關辦理。42歲的開萱敏看到這則新聞興奮不已,婚後她育有兩男一女,自己是獨生女,又擁有特殊姓氏,想將老二男生改成「開」姓,以傳承開家香火。可是,她擔憂夫家的長輩及老公會同意自己的想法嗎?
2017-03-21

從小培養良好飲食習慣,讓孩子愛上蔬果

當前社會一再關注真假食物及食品添加物的訊息,卻忽略高油糖鹽也是不安全的飲食風險因素,易讓人吃上癮,就像菸癮、酒癮一樣難戒除,還可能妨礙孩子的智力發展,影響學習力,對健康的危害不亞於黑心添加物。臺灣近年更可見慢性病逐年低齡化,如國小學童因天天吃高油糖飲食而出現痛風、第二型糖尿病等症狀。
2017-03-21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重視他的天賦

蕭媽媽的兒女小洋、小欣,以及劉媽媽的女兒Jenny,都被專家判定為過動合併學習障礙。兩位媽媽並未因此灰心喪志,而是協助孩子跨越學習路上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幫他們更自信的學習。
2017-03-21

怎麼確認孩子有無學習障礙?

新手爸媽如何及早察覺孩子的學習障礙?又該去何處診斷確認?評估的內容有哪些?
2017-03-21

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

當家長發現或被告知孩子總有動手打人的行為時,要怎麼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又不傷親子關係?透過兩個案例,協助你解決孩子的暴力問題。
2017-03-21

孩子是「小暴龍」爸媽沒法度?

家有脾氣不好的「小暴龍」,是許多父母頭痛的事,到底該如何教,才能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