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情緒",共有255筆資料

睡眠、情緒和壓力會影響老人控制感。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一項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情緒和壓力影響了老年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這種自我掌控感對身體、心理和情緒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2020-10-20

彭政閔代言親子康健身心計畫,鼓吹親子運動讓青少年情緒更穩定,不易憂鬱

有和孩子一起運動的習慣嗎?運動不僅有益身體健康,親子一起運動還能提升彼此的心韌性,讓親子身心更健康。根據董氏基金會2020年調查指出:與父母一起運動的孩子,其情緒穩定度較高,在董氏基金會2013年的調查也顯示,父母每週與孩子運動的次數越多,父母越不容易出現憂鬱情緒。
2020-10-06

產後情緒低落怎麼辦?新手媽媽這樣做,避免產後憂鬱症!

有「日劇女王」、「笑顏女王」之稱的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似因產後憂鬱症,在家輕生死亡。有人說,「生過孩子的女人,人生才算完整」,從女人轉變成母親,這十個月的蛻變,往往讓女人更加成熟。但除了身份的轉變,女人生完孩子後,身體也會發生各種變化;國健署報告指出,10位產婦就有1位有「產後憂鬱症」,約3~8成的人產後出現情緒低落。身為新手媽媽,該如何避免產後出現負面情緒,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2020-09-29

自我情緒處理能力不同,受到霸凌的反應也不同

由奧斯卡影帝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的DC反派電影《小丑Joker》,令不少觀眾印象深刻!片中成功地將小丑的掙扎描繪出來,呈現了反社會人格養成的可憐之處。究竟長期被霸凌、欺負,會不會造成人格扭曲、甚至出現反社會人格?一項來自東京大學的研究認為,霸凌的受害者在日後出現健康和社會問題的風險較高,但是「情緒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可能是影響霸凌受害者是否因霸凌帶來負面影響的重要因素。
2020-09-29

治不好的皮膚問題,都與你的情緒有關?

你知道嗎?許多皮膚病的形成、發展、加重、減輕,居然也和情緒有著密切關係。正因為如此,在治療上才特別困難,於是醫學界就流傳「外科不治癬,內科不治喘」的說法。這裡的癬泛指皮膚疾病,意思是說,皮膚病和哮喘病都是難治之病,因為醫生可以治你的病,但控制不了你的情緒!
2020-09-29

平均每小時4人想輕生!憂鬱想自殺怎麼辦? 心理師2技巧練習改善情緒

台灣自殺防治中心公布最新數據,2019年共有3.5萬人次企圖自殺,意味著平均每小時有4人意圖自殺,其中,24歲以下就占25%。心理師建議,民眾可利用「心情筆記」,認識心情變化,一旦覺察壓力和負面情緒,就能提早用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調適,遠離憂鬱低谷。
2020-09-08

想改掉壞習慣,卻總是失敗?跟著心理師試試「和自己對話」

「你怎麼老是做這種事讓大家生氣?」聽到別人對你說這句話時,不知道你心裡的感受是如何呢?可能會對他人生氣,或是對自己自責吧!時常到各地分享親職議題的諮商心理師──胡展誥,常常在個人粉專《遇見嘿狗狗──胡展誥》分享在生活中遇到的插曲,精確分析出問題背後的道理,並且溫柔的鼓勵臉友們,可以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
2020-08-25

被劈腿,該如何釋放不甘心、想報復的情緒?

近期,不管是在演藝圈或是生活周遭,我們發現很多人在面臨分手時或是分手後,難免會因為心理不平衡,而有報復的心態或行為。面臨此種心理狀態時,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讓我們透過世新大學愛情教育與研究中心詹昭能主任的採訪,分析這樣的心態的來源及其解決方式。
2020-07-21

有運動習慣,較少感到壓力!游泳國手王冠閎、攀岩選手李虹瑩呼籲:規律運動讓身心減壓

調查發現,六都國、高中職學生,有27.7%近半年常感到有壓力,平均每天感到壓力大的時間超過一小時者占50.4%,然而,運動時間愈充足者,感到壓力的比例愈低。為了鼓勵學生多運動紓壓,教育部體育署與董氏基金會推展「樂動150,提升運動力」計畫,除了邀請游出東京奧運A標成績的游泳國手王冠閎、攀岩選手李虹瑩分享如何培養運動習慣,以及面對挫折時心態的轉換,也教導民眾將生活中必做的洗臉、刷牙等五件事結合運動,讓運動變簡單、「5所」不在!
2020-07-08

肚子餓就易怒、不開心?原來是血糖搞的鬼!

當人們想到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且血糖的驟降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影響。
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