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老年",共有124筆資料

退休後不想當「大型傢俱」,怎麼讓生活多點樂趣?

陳先生三年前退休,期待能陪家人、享受生活。沒想到快70歲了,越來越發現自己不受歡迎,妻子嫌棄自己是家中路障,孩子也成家立業各自忙碌,甚少一起相處。過去辛苦打拚,好不容易可享天倫之樂,怎麼現實和理想差距這麼多?
2022-10-23

20世代年輕人孤獨感比老年人高!四個方法練習改變

提到孤獨,你會想到什麼樣的畫面?獨居的老人?身邊沒有朋友或親人陪伴?事實上,20歲左右的年輕人可能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易感到孤獨。對未來感到迷惘和渴望獲得親密情感,可能是讓年輕人感覺孤單的潛在原因。年輕人該怎麼重新與人們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或親密關係?
2022-04-14

甲亢年輕人易焦慮、老年人易心悸!看什麼科、做哪些檢查才能避免骨鬆,心臟衰竭,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多變,除了焦躁、手抖、心悸,甚至可能引發腹瀉、月經不規則、不孕、勃起障礙、骨鬆、眼凸等併發症,但年輕人與年長者的甲亢症狀大不同,該如何警覺?看什麼科、做哪些檢查才能避免心臟衰竭、麻痺症、甲狀腺風暴、眼病變等傷害?
2022-03-07

老年人較易感到孤獨?還是「比較的壓力」加深孤獨感?

哪個年齡層易感到孤獨?資料可能隨著不同的年代與調查樣本或方法而有不同的結果。有資料顯示,最寂寞的族群是20~24歲與7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研究顯示,40~44歲的族群較寂寞;也有20多歲後期、50多歲中期、80多歲後期較孤獨的說法。其實不分年齡,身處兩種情境,都會讓人們特別容易感受到孤獨或寂寞……
2022-02-20

孝順爸媽竟被嫌棄?原來事事代勞反而讓長者失去價值感

研究顯示,「無用感」是老年憂鬱的成因之一。依據老年學家特蕾莎等人在《老年學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發現,感覺「有用」比「無用」的老人,平均多活了七年,並且較少產生憂鬱、失能問題,可見將長輩照料得無微不至,讓他每天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已是過時的孝順方式了...
2021-12-03

另類老伴,「分居伴侶」讓人生下半場不孤單

老了生活有個「伴」,稱之為「老伴」,但有時結了婚,老了仍無人做伴。為避免孤單老去,歐美興起老年伴侶新型態—「分居伴侶」關係(LAT)。是指沒有婚姻形式、不住在一起,卻有長期、穩定、親密的伴侶關係,跟年輕時「約會關係」不同,老年「分居伴侶」並無走入婚姻的打算,重視的是融洽的相處。
2021-10-22

照顧失智症的老伴更易憂鬱!如何減緩無力、不安情緒?

老老照顧的情況成為常態,國外研究指出,照料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患者的老年照顧者,較容易出現持續性憂鬱症狀。董氏基金會提醒,照顧者的自身健康和被照顧者同樣重要,可多利用身邊及社會上的支持系統,自我關照
2021-03-17

帶長輩到高齡醫學看診,用藥清單、日常生活紀錄怎麼提供?完整詳細範例

現有多家醫院開設高齡醫學整合門診, 讓多重慢性病老人一次掛號就能獲得適當的照顧和醫療, 不過看診前中後該注意什麼呢?
2020-12-23

每天花10分鐘做這件事,不讓失智、老年憂鬱找上門!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20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過了50歲後,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逐漸萎縮,60~91歲時以每年0.5%速率萎縮,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力、計畫力等)。若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目前80歲以上每5位就有1位失智,董氏基金會呼籲,要讓大腦凍齡,飲食、運動、睡眠都要顧好!
2020-10-13

銀髮族合唱阿卡貝拉,活在當下,探索新的自我

「阿卡貝拉」音譯自義大利語「A Cappella」,意思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可獨奏表演,也可伴奏合唱。對於老年人來說,阿卡貝拉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活動之一,台北仁濟院自2016年起開設阿卡貝拉課程,希望鼓勵長者透過歌唱,樂在老年、活在當下,進而擁抱未來……
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