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影視異想 我們與「善」的距離:用「包容」與「了解」擁抱精神康復者

我們與「善」的距離:用「包容」與「了解」擁抱精神康復者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668
收藏 瀏覽數 : 5668
我們與「善」的距離:用「包容」與「了解」擁抱精神康復者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周即將上演精采大結局,藝人林哲熙因在戲中詮釋「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演技深受好評,也讓觀眾對這個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疾病,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事實上,思覺失調症並非不治之症,臨床上,約有兩成病患可以痊癒。
 

為了化解刻板印象,將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地拍攝微電影《洞裏洞外》及《甜心小舖》紀錄片,透過精神病友治療與復健的過程,展現精神病友正向且積極的一面,呼籲社會「了解」進而「包容」這群邊緣人,協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擁有職業能力、獨立生活。

原本就在精神科病房擔任護理師的玉如,六年前(28歲)罹患思覺失調症,有被害妄想和關係妄想的情形。護理經驗讓她意識到自己不對勁、生病了,趕緊去精神科就診,前後陸續住院治療三次。出院後的玉如先在醫院工作坊復健,病情穩定後,成為醫院工作坊的護理師,照顧思覺失調病人。從曾經跌進黑洞,到現在換她來關心還在黑洞裡的人,玉如不只學會和思覺失調症這個疾病共處,也協助還困在黑洞裡的精神康復者。
 

規律回診、按時吃藥和復建
思覺失調症也能獲得良好控制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人性本善,對精神病友關懷與包容,會拉近我們與「善」的距離。思覺失調會有幻覺、幻聽以致喃喃自語或傻笑等脫序的行為,容易讓人誤以為著魔;是不定時炸彈,而避之唯恐不及或加以捉弄、嗤之以鼻。其實,這些病人就跟糖尿病、洗腎病友一樣,只要規律回診並按時吃藥、復健,病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比較麻煩的是精神病友不容易有病識感,也就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生病了,所以常會拒絕就醫、服藥,此時反而更需要社區居民的協助關懷並包容。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著許多的黑洞,跌進去需要很大的力氣才爬得出來。這時候,不僅需要醫療團隊,也需要依賴家人、朋友及社會的協助。
 

與其期待醫療可以完全治癒病友
不如對病友及家屬多一分了解與包容

八里療養院長張介信指出,社會越期待醫療可以完全治癒精神病友,那就越不現實。因為精神病友除了醫療控制病情,更需要社區民眾經由了解他們、包容他們,進而關懷他們。尤其是病人家屬,面對的是每天的挑戰,也需要社區民眾的支持。

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理事長黃莉玲指出,很多人從小看過「瘋子」,卻很少人知道那是大腦功能失調的疾病。因此,「瘋子」烙印在大家的印象中。在家裡猶如不可觸碰的禁忌;社會則因無知而產生偏見與誤解。患者抗拒就醫,家屬拒絕承認,只好隱藏在社會陰暗的角落,導致病情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延伸閱讀: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精神病患到底該不該強制就醫?

精神疾病患者愈早就醫
愈能重拾社會功能

黃莉玲提醒,精神疾病若能及早就醫治療,患者便能有機會重拾社會化的功能和職業能力,如常人一般的生活著。所以,不論是精障者、家屬甚至是民眾,教育是最重要的,精神疾病需要自己覺察及家人協助就醫。協會可以提供完整的精神衛教及照護知能,以及後續的家屬支持團體,讓照顧者能在辛苦照護的過程中有喘息的機會。

精神疾病是多病因性的,與病人的成長過程和生活環境有關。除了規律藥物治療、適度控制壓力,還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持與包容。就像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飾演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的林哲熹,為了演活角色,拍戲前還特地到康復之家和療養院,和思覺失調症病友近距離相處。殺青後,他曾在受訪時難過地說:「我可以離開這個角色,但那些人呢?他們還是得繼續下去……」

其實,精神病去汙名化人人有責,只要大家都能對精神疾病多一分了解、對病人及家屬多一分包容,營造支持與友善的環境,協助精神病人走入社區,就能幫助這些精障者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