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退休年齡不遠,卻擔心銀行的退休金不夠養老,想投資理財又擔心血本無歸?熟齡族必懂的理財課,教你打理財富的心法,讓退休後的生活更安穩有保障!
最近的統計顯示,國人平均壽命達79歲,而老年人口數占人口比例已達10%,並持續快速成長,許多人步入40、50歲,開始盤算起老年生活,都有著「錢恐怕不夠」的憂慮,想趕快投資來賺錢,不過專家建議,40歲之後的投資應保守,尋求風險較小的方式來理財,以免連基本的老本都賠進去。
許多人把理財視為工作到達一定階段的目標,認為要累積一定的財富再來打理,理財作家劉憶如表示,不是只有買股票、買基金才叫做理財,如何分配手頭現金與儲蓄比例,也是一種理財規劃,如果總是賺多少就花多少、或是習慣預先借貸,有些人即使工作到30、40歲,仍沒有存款。
熟齡族投資前
先評估風險承擔能力
現在市面上理財書籍傳遞的觀念都是教人「有工作就可開始理財」,劉憶如指出,傳統的儲蓄固然適用於每個族群,但現在儲蓄的利率太低,加上通貨膨脹的緣故,幣值會愈來愈薄,因此多半會建議民眾透過股票、基金來幫自己賺錢,而且要及早開始,因為這類投資有賠錢的風險,而年紀較輕者,透過工作賺錢的機會較多,較有本錢承受可能的損失。
自己可承受多少風險,劉憶如提供簡單的計算方式:「100-年齡=風險資產比例」,以40歲為例,積極投資的比例不宜超過60%,至少有40%的資產應保守規劃;隨著年紀愈大,能夠冒險的比例應愈來愈低。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蕭碧燕表示,理財當然是好事,但不能讓生活變得不好過,尤其到了40歲以上的熟齡階段,若投資失敗,直接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因此一定要謹慎選擇投資理財的方式。
定期定額投資+儲蓄
最能分擔風險
不能等到退休了才開始想到老年生活,蕭碧燕建議,還在工作賺錢時,就預先估算自己退休後有多少錢可用,如果退休金不夠用,那麼現在薪水扣除教育費、生活費、貸款等基本支出,其餘就應儲蓄或選擇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預先儲存。
蕭碧燕認為定期定額是最容易學的投資方法,猶如每個月繳納水電費,強迫自己儲蓄。投資最怕買在高點,若每個月都定期定額投資,最能分擔風險,也較易翻本。
除了定期定額投資,還需掌握以下兩個原則,才不容易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