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的研究顯示,主動脈瓣狹窄的盛行率最高約2%,但亦有研究認為,亞洲人的盛行率其實比2%高出很多。面對這類早期難發現、晚期只能動手術的病,究竟哪些人的風險較高,建議趁早做心臟檢查,或者長期追蹤呢?以下我們專訪心臟血管外科專科醫師來解答。
請不要忽略「暈倒」這個徵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許傳智主任說:「只要有一次暈倒就要就醫。」雖然不光是心臟病,譬如更年期的暈眩也可能造成暈倒,但是,「只要有一次」就應該就醫。另外,如果有機會在健檢的時候發現有「心雜音」,也不可忽略,應積極進行心臟檢查。
相反地,舞者劉真的運動能力好、心肺功能佳,運動史又這麼久,卻從來沒有在運動過程中發現異常,這跟金正恩的情況完全相反。可見常運動的人反而容易忽略「喘」這個徵兆,失去早期發現的線索。
先天性雙瓣可能與遺傳
基因突變有關
隨著使用的時間增加,血流衝擊瓣膜造成鈣質累積,引起瓣膜「鈣化」,鈣化的部分因硬化無法活動,使得中央可活動的面積變小,而血流通過的管徑變得狹窄,就可能引發胸悶、胸痛,甚至腦部缺氧、暈倒等症狀。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永在也說,根據統計,從第一次暈倒開始計算,約3成的人在三年內有高度的死亡風險,所以及早確診、動刀有其必要性。
主動脈瓣狹窄隨病因不同
發病年齡不一樣
然而,雙瓣者退化的時間會比三瓣早,約40、50多歲就有退化跡象,許傳智主任說,看過最晚動手術的「雙瓣」患者是60多歲;而三瓣方面,在75歲以上較容易發生。(延伸閱讀:治療心臟主動脈瓣狹窄,傳統開胸手術、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怎麼選?)
至於為什麼會有先天性的雙瓣,是否可以預防呢?許傳智主任回答說,目前醫界的看法未定,可能與遺傳或基因突變有關;如果已知家中有人是先天性雙瓣,基於預防的立場,也可以早點進行心臟超音波來確診。但是,及早發現的目的是為了不要錯過治療時機,只是早點知道也只能追蹤,這種病無法以藥物治療,最後依然要動手術來根治。
即使沒症狀
這4種人也建議動手術
1. 左心室功能開始衰退。
2. 主動脈瓣打開的血液流動面積,已低於1平方公分。
3. 左心室、主動脈間的壓力差已經大於45mmHg。
4. 已經要做其他心臟手術,可以一起處理主動脈瓣的問題。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 警訊、自救、護心飲食 】資訊,請看396期【大家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