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老年疾病 你和父母雞同鴨講嗎?老人重聽3大階段如何和長輩溝通?

你和父母雞同鴨講嗎?老人重聽3大階段如何和長輩溝通?

出處/ 2004年7月號/第21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461
收藏 瀏覽數 : 3461
你和父母雞同鴨講嗎?老人重聽3大階段如何和長輩溝通?
你的父母最近是否常誤解你的意思,老是忘記你說過的事,要人一再提醒,甚至不愛出門,從社交圈中退縮下來...,這可能不是健忘、也不是有憂鬱症,而是聽力出了問題。王伯伯在兒子的婚禮上,遇見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高興地拉開喉嚨述說好友的糗事,惹得親友笑聲不斷,好友卻尷尬萬分,在旁的女兒見狀,委婉勸說:「爸,別說了!菜要上了。」王伯伯說:「什麼?誰槓上了?」
 
你家裡有重聽的長輩嗎?重聽者聽不清楚,不但說話的音量大,聽廣播、看電視的聲音也加大,旁人的耳膜可能受不了,他卻絲毫不以為意。
 
內耳功能退化引起重聽
 
究竟老人重聽是怎麼引起的?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俊城說,老人重聽是漸進式,不是短時間形成的。他解釋,老人重聽不論是「傳導性聽力障礙」(聲音經空氣傳導進耳膜震動產生)或是「感音性聽力障礙」(聲音經乳突震動傳至耳朵內膜),都是年紀大內耳功能退化所致,其他像長期暴露在噪音中,也會導致重聽。
 
重聽者除了對聲音感受不靈敏外,還會對旁人說「耳朵悶悶的」,這時家人要注意長輩可能有重聽傾向,或是內耳功能障礙導致語言辯識能力退化,「上述都是早期症狀,究竟狀況如何還是讓醫生診治最好。」林俊城補充,通常50歲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重聽的情形,往後每增加10歲,聽力就會減低5~10分貝。
 
由於老人重聽是漸進式發生,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楊雅明從心理層面將它分為「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及「先知先覺」三個階段。
 
不知不覺型
納悶聲音怎麼變小了
 
初期老人家會因「不知不覺」發現週遭聲音變小,而要求家人將電視聲音開大,或者大聲點說話讓他聽到,這個階段的老人家會一味希望對方配合他。楊雅明指出,榮民總醫院由於看診的榮民多,常可看見「大聲公」,別人看來還以為伯伯在發脾氣或跟別人吵架!
 
楊雅明的門診也常遇到病患不知自己聽力變差,日常生活都要求家人配合的例子,不但看電視時將音量調大,連講電話的聲音都特別大,個性變得跋扈難纏,增添家人的困擾。
 
後知後覺型
聽不清楚別人說什麼
 
等到聽力更差變成「耳背」時,便進入「後知後覺」階段,如聽對方說話只聽一半,聽了之後還重複問對方說些什麼。因此,別人也不想和他溝通,導致老人家焦慮,常常想為什麼自己聽不清楚,演變成不敢接電話,或者接了電話怕聽不懂對方說的話而焦慮,甚至面對人群會不安,常怕自己誤會別人的意思。
 
楊雅明門診上遇到的案例是,有位病患說自己的耳朵一邊好一邊不好,請醫生在聽力較好的那側說話。她認為站在醫護人員的立場,絕對要盡量配合病患的要求,讓病患覺得自己還有功能可以發揮,有被尊重的感覺。
 
先知先覺型
懷疑旁人對自己不滿
 
第三階段是最嚴重的階段,也就是一般人說的重聽,屬於「先知先覺」型。楊雅明解釋,因重聽老人已不太能理解或聽不清楚對方說的話,反而會看對方的表情、動作去猜測意思,有時對方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會讓重聽老人瞎猜疑,認為別人說他壞話,或看他笑話。到了第三階段,旁人用「比手畫腳」溝通是比較好的方式。
 
致病四因子
 
從病理學來看,由於引發老人重聽大都是內耳組織結構病變所致,症狀有輕有重,致病的原因可分為感覺性老年聽障(內耳耳堝等感覺細胞萎縮)、神經性老年聽障(聽神經元細胞數目減少)、代謝性老年聽障(內耳血管紋萎縮)、機械性老年聽障(內耳基底膜硬化)四大類。
 
林俊城表示,上述類型都是醫師診斷的參考,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及症狀各不相同,門診上仍很難診斷導致老人重聽的原因究竟屬於哪一型,不過,一般來說,醫師會先請病患進行聽力測驗再診斷。不過,聽力圖只能提供少許線索,對於整體病情的判讀仍幫助有限。
 
老人重聽「無藥可救」?
 
林俊城進一步說明,由於老人重聽大都是內耳功能退化所致,與微血管血液循環有關,如果血管收縮或感染病毒,便會引起突發性重聽。當然,老年人重聽也有可能是先天性因素(如遺傳)產生的,或者後天環境(如胎兒時期經由產道感染病毒、噪音等)引起,不過隨著年紀增長,這些原先可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改善的症狀,會因聽力器官退化而「無藥可救」。
 
「老人重聽通常已無法用藥物解決,頂多僅能『緩解』症狀,對於實際治療並沒有幫助,但如果重聽伴隨耳鳴,是可以用藥物,例如用鎮靜劑舒緩,減輕耳鳴的症狀。」林俊城解釋。
 
曾有研究顯示,老年人缺乏「鋅」會造成耳鳴,使聽力減退,補充鋅症狀可能減緩,或是補充抗氧化劑可治療老人重聽,不過,目前醫學上仍沒有進一步的實驗證實。
 
躲在陰暗角落的「老番癲」
 
楊雅明提醒,重聽的老人心理上難免焦慮、憂鬱,甚至在人際互動上易造成誤會,除了醫師治療外,家人也要給老人家一些心理上的鼓勵,讓他們不要鑽牛角尖。她從兩個層面進一步說明。
 
首先,重聽老人因為感官退化,有些人會身體不適,導致心理慌張,這就是所謂的「濾病」,常常將對自己不好的事情過度誇大,這時家人適時關心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重聽病患和別人溝通的障礙,如果發生在年輕人身上,還可用視覺去分辨、判斷對方意思;但若是老人,因為聽力、視覺都不好,加上記憶力喪失,認知功能退化,個性樂觀的人或許能接受事實,但悲觀的人就會「想太多」,一旦發現自己重聽的事實,可能使情緒更加低落,甚至出現憂鬱傾向,從社交圈退縮下來,自己躲在陰暗的角落,胡思亂想,變成親友眼裡無法溝通的「老番癲」。
 
家人陪同就醫最好
 
林俊城建議,無論如何還是請家屬帶老人家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診治,至少可先確定是外耳、中耳或內耳引起的,或者是因中樞神經有問題所致,排除一些致病因素後,才可以知道病患的重聽究竟是哪些病變產生的。
 
楊雅明解釋,病患就醫最好有家人陪同,主要是因為家屬最了解病人的狀況,有家人陪在身旁,可以當醫護人員和病患中間的溝通媒介,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紛爭或誤會。就像有些老人家脾氣倔強,容易被人激怒,或者固執地認為對方說話別有用意而大發脾氣。門診遇到這種狀況,楊雅明通常交由其他醫護人員以勸導方式「軟性處理」,讓病人情緒緩和下來。
 
佩帶助聽器 需要時間適應
 
當然,重聽病人也可以佩戴助聽器解決問題。林俊城說,醫生檢驗重聽病人的病情時,通常先做聽力測試,再將聽力檢查表交給檢查師診斷,病人可拿這份檢查表自行到聽力公司,經過聽力師評估後,再選擇購買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助聽器種類繁多,除了依聲音可分數位式和類比式之外,外型還可分為耳掛式、耳內式、耳道和深耳道四種。戴助聽器雖然是一種解決方式,不過,很多老人家卻反應,佩戴後突然出現許多雜音,而心生排斥,這是因為助聽器將所有聲音放大而產生的現象,病人需要時間去適應、習慣。而林俊城也坦承,戴助聽器對於老化引起的重聽,效果仍然有限。
 
楊雅明認為,助聽器操作上需要時間適應,老人家或許記憶力不好,家人必須有耐心,花時間去說服,並且不斷提醒長輩如何操作,讓他更熟練,不排斥之後,就能慢慢習慣。
 
家人關懷最重要
 
重聽老人雖然無藥可醫,但如果症狀不嚴重,林俊城建議,可從平常的生活習慣改善。例如不要整天待在吵雜的環境裡,注意營養均衡,心情放輕鬆比較能減緩老化,再加上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檢查,測試究竟是「聽力不好」或僅僅是「聲音辯識能力有問題」,就可以減少重聽因子的發生。而輕度重聽者,經醫生判定、治療後,對於舒緩症狀也有一定的效果。
 
目前診斷聽力的器材大都是專業醫師在使用,一般人無法操作,所以「讓醫師檢查還是最好的辦法,」林俊城強調。不過,家人若想早期發現老人的聽力問題,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其行為舉止是否異常。
 
若家有重聽的長輩,楊雅明從心理層面建議家人,應多關心他們的心理需求,與其建立共通的溝通之道是上上之策。許多醫院會開設衛教課程,如訓練家人如何與重聽老人相處、如何減少重聽老人的挫折感等,都可幫助家人更了解重聽老人的需求。
 
當然自己也要有心理準備,一開始和重聽的長輩溝通時,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尋找適當的溝通模式,或者花時間陪著長輩與別人接觸、溝通。這是一個「長期抗戰」,是一個需要家屬和老人一起完成的重要課題。
 
如何與重聽長輩溝通?
 
1. 說話時加上動作、手勢強調。
2. 讓長輩看你的嘴型,方便他猜測意思。
3. 說話時神情要愉快,不要出現不耐煩的表情。
4. 告訴長輩如果聽不清楚要多問幾次。
5. 用簡單扼要的句子表達意思。
6. 記得多講幾次讓長輩聽懂。
7. 可請長輩主動用數據解決聽不清楚的困擾,例如:「你說的是第一項、第二項...的意思嗎」。
8. 將歸納好的重點寫下來讓重聽的長輩了解。
 
 
不同程度的重聽症狀
 
聽力程度 可聽見的分貝數 症狀
正常聽覺 -10~25分貝
輕度重聽 26~45分貝 清柔的聲音聽不清楚,但在安靜的環境裡說話或聽聲音沒問題。
中度重聽 46~70分貝
聽得見近距離的聲音,但一般交談有些困難,若在吵雜環境更困擾。
 
重度重聽
 
71~90分貝 與人交談答非所問,除非對方說話提高音量。
高重度重聽 91分貝以上 聽得見的聲音很少,或只能聽到較低頻的聲音,即使佩戴助聽器,效果也有限。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