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老年憂鬱",共有44筆資料

每天花10分鐘做這件事,不讓失智、老年憂鬱找上門!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20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過了50歲後,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逐漸萎縮,60~91歲時以每年0.5%速率萎縮,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力、計畫力等)。若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目前80歲以上每5位就有1位失智,董氏基金會呼籲,要讓大腦凍齡,飲食、運動、睡眠都要顧好!
2020-10-13

退休後如何擁有快樂的銀髮人生?讓資深藝人告訴你「老年不憂鬱」的秘訣!

董氏基金會2020年最新調查指出,臺灣60歲以上民眾,總是經常感到孤單者,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促進老年心理健康宣導計畫,特別邀請資深藝人艾珍、陶傳正、任明廷、陳季霞等多位名人,以及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一同拍攝「銀髮學堂」系列短片及「一個人的快樂」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影片,呼籲大眾重視老年心理健康,同時鼓勵銀髮族找到生活的樂子!
2020-07-30

生日不快樂

有一位朋友的媽媽,平常非常喜歡做菜,總是把花椰菜炒得脆脆綠綠,很爽口。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她不再做菜,常常愁著臉,不再像原來那樣,熱衷把她所做的甜品分享給同棟樓的晚輩,甚至足不出戶……。同住的兒子問她怎麼了,她就是說不上來的不舒服,並告訴他,不知道怎麼做菜了。兒子心一驚,怕是失智症,帶她去就診,開始醫療的協助。漸漸地,她又可以簡單料理,原來不是失智,是老年憂鬱症。假以時日,相信恢復健康的她,又可以炒出清脆爽口的花椰菜……。
2019-10-07

3步驟幫助長輩建立社會連結,遠離老年憂鬱!

家中的年長者活動量足夠嗎?擔心久坐影響他們的健康嗎?那就鼓勵身邊的年長者走出家門,多與他人互動吧!根據一篇2019年2月發表於《老年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花更多時間與不同人互動的老年人,體能會更活躍,情緒也比較健康。
2019-04-08

運動有助防治老年憂鬱症

一項發表於《美國生理學期刊:細胞生理學》的研究指出,讓身體活動、刺激肌肉所帶來的情緒提升,可能有助防治老年人憂鬱症。
2019-03-29

教家中長輩學會使用新的社群軟體,可避免孤獨、遠離老年憂鬱!

科技不斷創新,衍生出多元的通訊方式,許多年長者透過適當引導、學習新科技,可產生另一種人際互動,甚至有助於心理健康。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超過五成使用LINE;國發會2018年《縣市高齡發展力指標》的報告更指出,有51.5%年長者每天上網1~4小時。而根據一份2018年10月發表於《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則顯示,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如Skype、Facetime)的年長者較不憂鬱。
2019-02-18

嚴重的老年憂鬱症,腦部小血管病變機率多5成

一項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會醫學期刊《Neurology》的研究指出,老年憂鬱症可能與記憶問題有關,且相較於沒有憂鬱症狀的人,憂鬱症狀較嚴重的老人其大腦可能存在著結構上的差異,像是出現腦部小血管病變的機率會多55%。
2018-07-26

老年怕孤單?趕緊為自己預約十年、二十年後老友!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每十人就有一至兩名老年人,除了身體健康及照護問題之外,更需要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協助長者建立社會連結關係,有助其獲得情緒支持,擺脫孤單感及避免產生負面情緒。根據一篇發表於《生物醫學中心公共衛生期刊》研究指出,「感到孤單」和「不被滿足的情緒支持」與憂鬱症的發生呈高度相關。「蠻孤單」或「非常孤單」者,其憂鬱症發生率遠高於「不感到孤單」的人。
2018-07-18

反轉老化,如何做個幸福的老年人?

現代的醫美、生醫藥物、整形與各種業者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將「反轉老化」當作一項產品,希望讓人感受到留住青春,不過,身心逐漸老化、失能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到底怎麼做才能幸福的老化?
2018-07-18

老年憂鬱症,如何緩解?

讀小學的孫女問爺爺「為什麼您總是不笑呢」,聽到這句話的爺爺眼眶泛出淚水,大家赫然發現爺爺原來是這麼不快樂。年輕時,我們都難以想像老年生活以及身體機能退化所帶來的影響,邁入高齡階段,一樣可以擁有積極且滿意的生活,但難免情緒隨著不同生活事件而起伏,若有持續的憂鬱情緒或對事情喪失興趣,就要小心是否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不是一般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廣泛影響情緒、興趣、思考模式、睡眠、食慾、身體感覺與認知功能的精神疾病。
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