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變天常頭暈?小心眩暈不只會引起「腦中風」,也會導致「周邊動脈阻塞」!

變天常頭暈?小心眩暈不只會引起「腦中風」,也會導致「周邊動脈阻塞」!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0367
收藏 瀏覽數 : 60367
變天常頭暈?小心眩暈不只會引起「腦中風」,也會導致「周邊動脈阻塞」!

最近這一兩周,日夜溫差開始變大了,雖然白天還是艷陽高照,但入夜後,已經不再悶熱。每當天氣變化多、忽冷忽熱的時候,不少民眾都會有眩暈、頭暈的症狀,此時,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只要多休息就可以,但要提醒您如果眩暈症狀經常發生,可能要提高警覺,因為國內研究發現,眩暈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2倍。
 

女性眩暈
小心「周邊動脈阻塞」

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表示,目前已知眩暈患者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會較高,但與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關係,仍不清楚。而耳鳴或突發性耳聾,與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關係,也未曾被報告過。

因此,黃俊豪醫師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針對5340位年齡20~79歲的周邊動脈阻塞性患者,探討其以前是否有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等問題。並使用三倍對照組,長期追蹤10年,發現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人當中,12.7%有眩暈、6.7%有耳鳴、0.3%有突發性耳聾;至於對照組則有10.6%的患者有眩暈、6.1%有耳鳴、0.3%有突發性耳聾。

在校正過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腎臟病、高血脂、高尿酸、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等因子後,黃俊豪醫師發現有眩暈症狀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機會是沒有眩暈者的1.12倍,且女性更高,是1.15倍,但反應在男性上就沒有明顯差異。至於耳鳴或突發性耳聾,則不會影響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機會。目前此一研究成果已獲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刊登。

所謂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泛指除了冠狀動脈之外,其他源自於主動脈的周邊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包括「頸動脈狹窄」、「上肢動脈狹窄」、「臟器動脈狹窄」以及「下肢動脈狹窄」等,其中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延伸閱讀:天花板在轉,是貧血還是眩暈?)
 

天氣變冷、溫差大
容易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

黃俊豪醫師在耳鼻喉科門診中發現,許多病患常有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等問題,這些症狀多是內耳或腦幹的微血管循環不佳、以及病毒感染復發所引起,尤其是在天氣變冷時更為明顯。

為何眩暈會和周邊動脈阻塞有關連?黃俊豪醫師解釋,眩暈症狀大多是內耳的前庭半規管微血管循環不佳所引起,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中大型的血管循環不佳所造成。所以,當眩暈發作,表示人體的微血管已經出了問題,若不積極處理,漸漸地人體內的中大型血管也會開始出狀況。(延伸閱讀:當心3大眩暈,潛藏致命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耳鳴或突發性耳聾,也常是內耳的耳蝸微血管循環不佳所引起,但耳鳴或突發性耳聾的成因也有可能與噪音傷害、病毒感染等其他非血管因素有關。所以,耳鳴或突發性耳聾與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關係,就比較不明顯。
 

哪種頭暈才是「眩暈」?

大部分的民眾頭暈時,只會說頭暈暈的,很難區分是哪一種「頭暈」,到底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眩暈呢?黃俊豪醫師提到,頭暈大致上可分為「昏暈」與「眩暈」兩種,「昏暈」可能會覺得頭重重的,走路不穩;但「眩暈」卻有天旋地轉的感覺,同時還可能伴隨眼球震顫、噁心嘔吐、發冷汗,每次發作可能持續數分鐘甚至數小時。(延伸閱讀:「暈」和「眩」差在哪?治療前必看的就醫準備)

臨床上,良性姿勢型眩暈最為常見,黃俊豪醫師說明,這與內耳、血管不正常收縮、抽菸、用力打噴嚏或頭部外傷有關,通常只要經過簡單治療及休息後,很快就會好轉。

如果暈眩時,經常伴隨頭暈,就有可能是「前庭性頭痛」作怪,這是一種新興的文明病,是許多上班族眩暈發作的重要元凶。通常這類患者在年輕時就常有頭痛問題,主因是後腦血管不正常收縮,大腦神經過度敏感,慢慢就併發眩暈發作。治療上多以藥物、睡眠、止痛藥、血管放鬆藥為主,患者平時也應避免吃巧克力、起司、咖啡。

但不論是哪一種眩暈,都與後腦及內耳循環不好有關,黃俊豪醫師因此呼籲有眩暈症狀的人要當心,最好找專科醫師積極尋求治療,才能避免未來發生中風、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疾病。(延伸閱讀:叫救護車要注意什麼?4大保命招數要記牢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