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照顧失智長者 過來人分享居家照護這樣做避免累倒

照顧失智長者 過來人分享居家照護這樣做避免累倒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圖/Pexels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455
收藏 瀏覽數 : 9455
照顧失智長者 過來人分享居家照護這樣做避免累倒

當失智長輩像變了一個人,無法勝任以前熟悉的事物、動作遲緩、常出現反常行為,或常半夜說不舒服,吵著要看醫師……照顧者長期照護常會很疲累。過來人分享照護失智症或憂鬱症長輩的變通作法,避免招架不住而累倒……

回憶還未罹病時的婆婆,雅芬說她是個獨立又開朗,同時也很關照家人的女性。白天除了在市場跟客人互動做生意外,回到家後也會一肩挑起掌廚大任,煮好飯菜迎接兒子、媳婦下班,如果有事要出門無法煮晚飯,也會向家人交代清楚。平日閒暇時則喜歡唱歌、跳舞,也樂於參與環保志願服務。

初期微小警訊未注意
確診時已是中度失智

之前和婆婆同住的是雅芬的大伯,「可能是平常工作早出晚歸,加上不具備這一類疾病的知識,所以初期並沒有察覺到婆婆的改變。」由於本身曾服務於綜合型老人照護機構,曾接受長照專業知能訓練的關係,雅芬成了家族中最先發現婆婆不太尋常的人。

「一開始是分不清楚日期、時間,或者看到認識的人卻叫不出名字;或是以前教她使用手機社交軟體往往能很快記住,也都用得很熟練,但後來發現今天才教完她,明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雅芬感覺不太對勁,提醒先生要多注意。

不過,先生一時無法接受媽媽可能患有疾病的事實,也未正視,「他覺得年紀大了,本來就容易忘東忘西,不可能是失智。」雅芬說。直到先生親眼目睹原本精明幹練的母親老是找錯錢,甚至連下廚做飯都出現狀況,這才驚覺事態嚴重。當醫師確診婆婆為中度失智時,距離雅芬觀察到婆婆有異狀的時間已超過兩年。

當他不再是你熟悉的那個人
學習適應與處理

至今擔下照顧婆婆責任已六年的雅芬,道出許多失智症家屬一開始根本難以將發病徵兆和失智症聯想在一起的原因:「我因為工作的關係,上過失智症研習,所以能夠知道當中的變化,也看過不少比婆婆情況更嚴重的老年人,但其他家人對這個疾病卻是完全不認識。」

擁有豐富志工服務經驗的她,從20多歲開始便在家扶中心和慈濟擔任弱勢長輩與孩童關懷志工,當時把婆婆接來家中同住,還在醫院長照中心從事照護員的正職工作。雅芬提及婆婆發病後的改變:「完全就像變了一個人!」

雅芬在實際照護工作中接觸過不少失智症患者,發現他們具共同的特徵,包括:過去都有很活躍的社交,善於打扮,一旦失智後,卻變得異常憔悴,表情較為呆滯,而且無法勝任以前很熟悉的事物或技能,譬如很擅長繪畫或曾擔任國標舞老師的患者,罹患失智症後,卻忘了該怎麼畫畫或跳舞。「婆婆也是一樣,數字概念嚴重退化,算術、找錢得依賴別人,就連唱歌跳舞也都不會了。」

有別於昔日光鮮亮麗的外表,婆婆變得雙眼無神,動作遲緩,和過去俐落的模樣簡直判若兩人,接下來更出現一些反常行為。「不喜歡出門,擔心出門可能會有意外,也不喜歡談到跟死亡有關的話題。」(延伸閱讀:照護失智或憂鬱長者,怎麼溝通回應避開地雷少衝突

失智婆婆常半夜說不舒服要看醫師
先備妥監測儀器能避免慌亂

最令雅芬感到困擾的是,婆婆有一陣子特別愛到處拜拜,直嚷著要收驚,以及經常在半夜突然起床,說身體有病痛、需要馬上看醫生。由於雅芬對病情的發展與照護方式已了然於胸,加上婆婆原有高血壓和帕金森氏症等疾患,因此家中早已備有監測生理狀況的醫療儀器。

當經過對談和檢查確認婆婆身體無異狀之後,便會像照顧孩子般地溫柔安撫:「現在診所還沒開喔!醫生要早上才會上班,到時候我們再帶你去。」後來發現婆婆似乎很喜歡吃藥,於是會先備好狀似藥丸的糖果讓她服用,她果真吃下後便能安心地再回去睡覺。

嘗試改變生活模式
別讓自己累倒病倒

現在聽來彷彿駕輕就熟的照護分享,其實也曾經歷一番身心俱疲的痛苦。

雅芬表示,先前約有一年時間,她白天從事照護工作,必須面對好幾位狀況不同的老人,有的甚至有肢體暴力傾向,經常讓她身上黑一塊、紫一塊的。下班回到家後,還得和家中失智長輩過招。到了假日也不得閒,常需進修和工作相關的課程。缺乏紓解壓力的時間與方法,「老實說,那時真的很疲憊,覺得自己就要招架不住了!」(延伸閱讀:揮別照顧倦怠 5個方法安頓身心

身心的龐大負荷使她甲狀腺宿疾復發,心臟也出現不適。後來她辭掉全職工作,改為一週兩天,在醫院和長照機構帶領長者進行藝術活動的兼職工作,照護的對象頓時減少許多,心情輕鬆後,自然身體也逐漸恢復健康。

讓長輩作息規律、善用外援
爭取自己的喘息空間

陪伴失智長輩,雅芬認為讓他們培養規律的作息非常重要,「起床、睡覺、吃飯、服藥,每天都要盡量安排在固定的時間。一開始建立習慣確實比較辛苦,但經過一兩個禮拜後,婆婆就能跟著生理時鐘走,對時間也會比較有概念。」

而近來使雅芬能從照顧工作中鬆一口氣的,無非是婆婆願意走出家門,並定時到失智學堂上課。「本來也是很排斥,直接就說不去!」雅芬耐心跟她解釋學堂裡有很多同伴,會安排各種活動和課程,並連哄帶勸地說只要去走走看看就好,如果不喜歡,下次不用去;最後派出她的先生──婆婆最疼愛的兒子──負責接送,果然奏效!

現在的婆婆不但是熱衷上課的好學生,家人們更驚喜地發現,她自從參與失智學堂後,先前頻繁拜神收驚、半夜吵著要看病的舉動竟然不再發生。

雅芬也分享了婆婆失智後貼心可愛的一面,「有一天她突然掏出一千塊,不好意思地說因為前陣子天氣熱,她太常開冷氣,要給我們補貼電費。」即便記憶有所喪失,許多行為不復以往,但那份身為長輩對晚輩的疼愛之情卻始終未變。

醫師的建議

1.注意慢性病長者 有無老年憂鬱症跡象

針對雅芬的失智婆婆之前執著於收驚求平安,經常半夜起身說自己不舒服的情況,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這反映出婆婆的不安全感,對自身的擔心也越來越多。提醒家屬應多留意,當身體疾病合併有情緒性問題時,將使老人家的退化症狀更為顯著。一部分憂鬱長者若能得到親人的支持與關心,再輔以治療,將有助於提早改善,且有機會延緩腦部退化的速度。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指出,對於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退化性疾病;或有焦慮、輕度憂鬱、失眠等精神疾病的失智長者,家屬都應格外注意他們可能罹患老年憂鬱症的跡象。因為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一類大腦功能退化的疾病,會提升發生憂鬱症的風險,而許多誘發疾病的發炎因子也會導致憂鬱症的發生。

另外,某些疾病所造成的失能現象,也經常是引發老人憂鬱症的因素之一,例如:聽力、視力、活動力變差,或可動作的範圍變小等,長者就會因此心情不好,對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響,但往往都被忽略。這時,除了疾病本身應被妥善治療之外,在生活上也需盡量給予長輩協助,例如可透過助聽器、助行器等輔具幫助改善。

2.抱怨身體多處不舒服 恐是老人憂鬱症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說這裡痠、那裡痛,抱怨身體有多處不舒服的現象,亦是老人憂鬱症常見的表現。家人或照顧者可稍作紀錄,並帶長輩就醫檢查。經醫師確認沒有問題,排除生理疾病的可能後,若長輩仍持續抱怨、焦慮或煩躁,便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此時可考慮帶長輩至精神科或身心科就診檢查。

3.親友輪流陪伴長輩參與團體活動

建議家屬多傾聽,多給長輩支持,並鼓勵長輩進行復健或有助舒緩不適的運動。另外,亦可從社會心理層面介入,例如多鼓勵及安排親友陪伴長輩參與團體活動,舉凡樂齡學堂、社區大學,或是到公園與人聊天,甚至打打麻將都可以。當憂鬱症較為嚴重時,則需施以藥物或其他療法。 

❤️想了解更多揮別照顧倦怠、避開憂鬱失智照護地雷資訊,請看新書《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

▼延伸閱讀:

常見照護衝突,醫師教你不NG話術

當長輩失去健康,這樣安撫讓他們再展笑顏

爸媽不肯看醫生 卻嫌子女不關心 怎麼辦?

父母喪偶走不出悲傷,怎麼安慰陪伴安頓身心?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