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症狀",共有161筆資料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痛風症狀圖解區別 對症治療免失能

病友數多的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50歲與65~80歲女性,和「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有何不同?如何區別?其會造成關節疼痛腫脹,甚至手部變形,除了類固醇、抗發炎藥,新式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治療效果如何?
2023-04-12

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等免疫疾病人數增 這些症狀超過3個月應警覺

截至2022年底,台灣有重大傷病卡的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已超過13萬人,且每月新增數百位病患。什麼是免疫疾病?和過敏有何差異?哪些症狀頻出現,該警覺自己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或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患者?
2023-03-03

樂齡族別輕忽帶狀疱疹!皮蛇長在這3大部位很危險

台灣人每3人就有1人可能得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然而,不少人誤以為「生活型態健康不會得」。醫師提醒,若曾感染水痘,康復後病毒仍留在體內,等年老免疫力下降,再復發便成為帶狀疱疹。若長在3大部位可能影響視力、聽力甚至會失禁,輕忽不得。
2023-02-24

連假怎麼安排?大自然中散步能緩解憂鬱和焦慮症狀

連假將近,要紓緩累積的壓力,別只是待在家中休息,接觸大自然、戶外踏青有助緩解負面情緒!根據挪威科技大學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森林療法(forest therapy)能有效緩解焦慮和憂鬱。
2023-02-23

在團體社交中被孤立?可能與憂鬱症狀有關

進入後疫情時代,逐漸恢復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但疫情期間有憂鬱、焦慮症狀者大增,回歸社交互動,要多注意親友的情緒狀態。研究指出,有憂鬱症狀者花較少時間社交互動,而憂鬱症狀愈多,其團體互動占社交總時間的比例就愈小。
2023-02-14

常頭暈頭痛 無力恐腦中風!定期2檢查避免中風或血管性失智

腦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四,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條性命。腦血管疾病中,又以「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比例最高。除了控制三高,定期做2檢查,可提前了解顱內外血管狀況,給予合適的治療,減少腦中風的發生。
2023-02-10

帕金森氏症「典型、非典型」治療差在哪?推薦哪些運動復健?何時可用電刺激改善斷電現象、異動症?

帕金森氏症有很多需被釐清的迷思,如和「手抖」無絕對關係;「典型帕金森氏症」占九成,其餘非典型則治療更複雜。到底「典型、非典型」的症狀、治療成效有何差異?哪些人可用電刺激減緩「斷電現象」及「異動症」?又推薦做哪些運動來復健?
2022-12-19

胸痛是BNT疫苗引起,還是心肌梗塞、火燒心、二尖瓣脫垂症狀?

接種BNT、莫德納疫苗後,有些人擔心引發心肌炎、心包膜炎,對於胸痛、胸悶等症狀十分敏感。其實很多心臟疾病也會出現胸痛徵兆,例如心肌梗塞及二尖瓣脫垂,而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雖是消化系統的問題,卻也會伴隨胸痛的感覺。究竟這幾個疾病應如何分辨?哪些又具有危急性呢?
2022-12-09

後新冠疫情時代,憂鬱焦慮青少年增加,但求助少

新冠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及焦慮症比例上升,但研究指出,接受治療的卻沒有增加。而台灣青少年自殺率,近年也不減反增,憂鬱症狀愈嚴重者,求助比例愈低,建議出現這些症狀,快求助專業……
2022-11-30

運動心肌梗塞猝死前有哪些前兆?有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剝離,忌單獨運動

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看似健康的青壯年為何會在運動中猝死?導致的原因是什麼?運動時有哪些警訊可能是猝死前兆,不可忽視?運動中應留意哪些數值、避免超過適當強度?
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