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糖尿病",共有174筆資料

糖尿病教室(Q&A)

汪小姐有糖尿病三年,平日靠飲食、運動及口服降血糖藥Diamicron一顆來控制血糖,平常血糖大多在飯前126mg/dl以下,飯後2小時168mg/dl(平均),最近血糖達飯前193mg/dl,飯後2小時208mg/dl,請問需要再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的劑量嗎?A:汪小姐接受口服降血糖藥治療,是屬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表一),控制良好的血漿血糖值飯前為110~140mg/dl,飯後兩小時為140~200mg/dl。汪小姐飯前血糖高達193mg/dl,為控制不良族群,如果運動加上飲食控制,依然無法使血糖降低,就需要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的劑量。通常糖尿病患應該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或良好範圍,至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低血糖症狀不明顯,所以控制在良好範圍即可,不必過分嚴格要求,只要不是在不良範圍即可。
2018-04-25

老年有慢性病,該選擇哪些運動?

明知運動對健康是個好習慣,可是,膝蓋有些退化的熟齡族,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常怕運動增加關節負擔,或擔憂心肺功能負荷過重,到底哪種運動才適合?
2018-04-20

正確的糖尿病飲食觀

從事糖尿病營養教育多年,最令人感慨的就是接到一些糖尿病患,因害怕營養師們會對他們的飲食做出很多限制的建議,不願接受飲食指導,而以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去做飲食控制,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然而這些病人在接受營養師的指導後,才恍然大悟糖尿病飲食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並不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吃,而是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吃,只是要知道可以吃多少量的問題而已。
2018-04-11

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吃對食物遠離病痛

慢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等慢性疾病,不用節食或吃素來控制病情,其實注意飲食的調配,控制高油、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不僅能吃得開心,也能健康長壽。
2018-04-11

腰圍肥胖比其他肥胖更危險!肥胖7大健康危機不可不知

研究發現,腰圍肥胖比其他肥胖更危險。因為腰臀圍比可反應體內的脂肪分布,假如腰圍或腰臀圍比較大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機會較腰圍或腰臀圍比正常者明顯升高。肥胖除了影響外表,也會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心臟病、膽囊炎、脂肪肝、大腸癌7大慢性病,不可坐視不管。
2018-04-02

不再吃錯藥,懷孕與藥物

門診中常會碰到孕婦詢問「聽說孕婦不要隨便吃藥,剛剛看病時忘記跟醫師說自己懷孕了,藥物可以吃嗎?會不會影響胎兒?」 相信每個人都同意懷孕及生產的過程是一個奇蹟,將近有一半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會服用一些處方藥,這還不包括服用成藥的部份,雖然並不知道實際人數,但可能更多。 藥物到底如何影響胎兒?準媽媽服用的藥物,大部份經過胎盤到達胎兒,大致上可以這麼說,準媽媽服用什麼藥,胎兒也就吸收什麼藥。
2018-03-30

不只高血糖,9成糖友都有「低血糖」,恐增3倍失智風險

糖尿病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以往大家普遍認為是高血糖所致,殊不知「低血糖」也是造成糖尿病患生命垂危常見的原因。研究指出,曾發生低血糖的糖友,不只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高出近3倍,還會增加腦神經傷害及血管阻塞機率。
2018-03-23

口臭除了牙周病,當心暗示這些身體疾病...

有口臭困擾的人,散發的氣味居然不盡然相同,可能是水果味、魚腥味,也可能是臭雞蛋味、酸臭味,儼然在逛一座小型市場,醫生便循著這些氣味,揪出病因!
2018-03-14

糖尿病合併症的防治

糖尿病的可怕在於初期無明顯的症狀,以及合併症常伴隨而至,造成身體與生活沈重的負擔。現代醫學科技發達,只要作好血糖與血壓控制,可以有效地預防合併症的發生。隨著物質文明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糖尿病,尤其是第2 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也快速增加,為能擁有優質的晚年生活,如何預防、診斷與治療已成為糖尿病防治非常重要的課題。由於糖尿病是無形殺手,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而疏忽了早期診斷,導致在初診斷為糖尿病的病患中,已有1/4的人罹患糖尿病慢性合併症,因此要如何達到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實有加以檢討的必要。
2018-03-13

糖尿病的治療與照護

運動、飲食、藥物的良好搭配,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糖尿病病人運動的好處,除了可以強化心肺功能,協助放鬆精神壓力外;也能促進胰島素的作用,並且降低血脂肪,增加良性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糖尿病病人來說,溫和適當的運動,可使得糖尿病的控制穩定,但過分激烈的運動會發生無氧代謝反而使血糖增加,所以需避免。
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