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葉雅馨 改善孩子晚睡及睡眠不足,開啟心理健康防護罩

改善孩子晚睡及睡眠不足,開啟心理健康防護罩

出處/ Web only 
撰文/
瀏覽數 : 2072
收藏 瀏覽數 : 2072
改善孩子晚睡及睡眠不足,開啟心理健康防護罩

2023年有位西班牙女登山家參加了一項探討「與世隔絕和迷失定位」會如何影響人的時間感、大腦運作模式和睡眠的研究。她獨自在地下洞穴生活了500天,在沒有自然光、不與人接觸的狀態下,自己藉著生理時鐘,開關燈、起床、入睡。初期她還能依照一天24小時規律作息,但之後入睡時間越來越長,甚至經常醒來沒有幾小時就又入睡,作息非常紊亂。雖然她出洞穴時面帶微笑表示,一切都好、內心平靜,然而,後續必然會面臨心理上及日常作息重建的問題。

睡眠和生理時鐘紊亂 會誘發憂鬱症、焦慮症

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有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也就是生理時鐘,這是依照24小時的週期,與白天和黑夜同步。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的晝夜循環不一致時,生理節律被打亂,就會影響身心健康。根據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的報導,研究發現睡眠和生理節律紊亂,會誘發或加重多種心理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雙極情感障礙等。

這項研究評估過去十年間所有關於不同精神疾病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被診斷患有精神健康疾患的年輕人,同時也有睡眠問題,例如:失眠(入睡困難或易醒)、睡眠時間延後及白天精神不佳;1/3的雙極情感障礙患者的生理節律受到干擾,其入睡和醒來時間比正常情況更晚。此外,光照不當(如白天接觸自然光不足,或夜間暴露過多人工光源)及過晚進食(如:深夜進食)也會導致睡眠和生理節律紊亂。

青少年常睡眠不足 加遽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青少年們正身處荷爾蒙大幅波動影響的階段,因課業多,或使用電子產品、上網、攝取過多咖啡因等而常晚睡,但要上學,不得不早起,實際睡眠時間比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的每晚睡 8~10小時,至少少了2~3小時;到了假日,則是抱著「補償」心態,睡到很晚才起床,週間和假日不規律的作息,更加遽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這樣幫青少年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要協助青少年建立規律作息及睡眠習慣,父母師長可先檢視青少年的睡眠狀況與作息,找出干擾的原因有哪些,和孩子討論如何因應。另外,陪伴他們做4大調整:

1.規律的睡眠時間:試著建立一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即使在週末也保持一致,不要讓青少年一直睡到自然醒。

2.經常曬太陽:陽光可提高身體產生血清素,穩定情緒。趁著陽光充足時在戶外活動,或者在室內保持光線充足。

3.控制飲食時間:避免深夜進食,以免干擾睡眠和生理節律。建立一個均衡的飲食時間表,保持食物的多樣性。

4.加強運動:日常運動有助於改善睡眠和減輕壓力。即使是進行輕度運動,例如散步、慢跑,也能幫助調節睡眠和晝夜節律。

當然,營造舒適且寧靜的睡眠環境,和孩子約定睡前不使用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不帶入房間,也能減少干擾睡眠質量的因素。

若是孩子已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同時要考慮睡眠和晝夜節奏紊亂的問題。透過上述方式,除了能幫助孩子促進心理健康,也能改善其面臨的情緒困擾。

圖片來源/PEXELS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