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如何與功能性胃病共處?

如何與功能性胃病共處?

出處/ 2004年3月號/第21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684
收藏 瀏覽數 : 9684
如何與功能性胃病共處?

不定時發作,腹痛如火山爆發般猛烈,是功能性胃病的傑作,目前醫界仍無法確定它的成因,如何與影子般揮之不去的功能性胃病共處?且看中西醫的建議。

醫療上有句話:「胃為心之窗」,意思是指,胃能反應出人本身的疾病,同時也會反應出人在情緒上、精神上的狀態。因此,很多人在工作壓力大或是精神緊張時,胃便開始作怪。醫界將這類疾病稱之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是「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查不出病因的難題

台大醫學院一般醫學科副教授暨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指出,所謂功能性腸胃疾病,是指患者向醫生表示「胃很不舒服」,但經過各種檢查後,卻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疾病,像胃潰瘍、腸胃炎、胃癌等病症。

功能性腸胃疾病經常顯現在上消化道與下消化道,如果患者的症狀是肚臍以上會疼痛,或是出現胃部疼痛、脹氣、胃部灼熱,甚至有噁心的感覺,便屬於功能性腸胃疾病裡上消化道的疾病,通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若出現下腹部疼痛、排便不正常現象,像便祕或腹瀉,就是功能性腸胃疾病裡,最常見的下消化道症狀──「大腸激躁症」。

若只是偶爾上腹部不適,有可能是過渡性質的症狀,像偶爾吃壞肚子,就不能稱之為疾病。但如果一年當中有1/4的時間,都有上腹部不舒服的情況發生,就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徵兆。

是胃病,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上消化道包括胃、十二指腸、食道、肝、膽、胰等器官,一旦出現疼痛現象,醫生通常會對病患進行觸診,之後再安排胃鏡、超音波等檢查,看看有沒有胃潰瘍或是食道炎;有的醫生會抽血檢查,則是為了排除肝、膽方面可能出現的疾病。若各種檢查結果都沒有發現有任何器質性疾病,醫師便會斷定這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吳明賢提醒,醫師的診斷必須非常小心,100位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中,可能有1、2位最後檢查竟發現是胃癌或胰臟癌。因此,當醫師進行診察時,一定要掌握此症的特點是:不斷反覆出現症狀,且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可能隨著患者的生活狀況,病情時好時壞。至於胃癌這類器質性病變,若沒有進行治療,病況則會不斷的持續惡化。

此外,在年齡上,通常年紀愈輕的人,罹患功能性腸胃疾病的可能性愈大,而年紀愈大或是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疼痛的人,建議最好進一步做更詳細的檢查。再者,如果患者抱怨長期以來,胃總是不舒服,但依舊能吃能睡,體重也沒有太大變化,或發生其他併發症,有可能就是功能性腸胃疾病。

吳明賢強調,對醫師而言,功能性胃痛其實是一種考驗──醫生除了要對自己有信心之外,對這種疾病的了解也要非常深入才行。

腦力密集加生活失序成了誘餌

胃部的功能是消化與蠕動,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功能會明顯變差,究其原因,可分為精神性與病因性二種。其中,精神性胃疾是當患者長期處於壓力與緊張的狀況下,生活與飲食不正常,而引發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另一種則是因其他疾病而引起,像糖尿病、神經系統的疾病,也會導致腸胃功能失調。此外,部分慢性病患在長期服藥的情況下,也會引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吳明賢察覺,許多病患不相信自己承受如此大的痛苦,診斷結果卻是「沒病」,致使這類病患常不斷地遊走各大醫院,接受各種檢查,只希望得到想要的答案。其實,要改善這些症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病患可以信賴的醫師,讓病患在生活飲食上全力配合,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至於藥物,通常只是輔助工具。

據醫師側面觀察發現,會罹患功能性腸胃疾病的患者,多半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或者一邊吃飯一邊工作,沒有細嚼慢嚥,嗜吃過於油膩、刺激的食品,這些都是引發功能性腸胃疾病的元兇。吳明賢建議,生活規律、輕鬆用餐、飲食清淡、不吃過飽,是功能性腸胃疾病患者絕對要遵守的戒條。

另外,部分藥物也會引起胃部不適,像長期服用止痛藥,空腹服用維他命C,還有服用鐵劑、鈣片、骨質疏鬆症藥物等,都會讓患者胃部不適。萬一患者必須長期服用此類藥物,不論是服用的次數和時間,最好遵循醫囑,服用時應配合大量的溫開水,才能減少藥物引起的不適。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