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問卷調查 【六都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認知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了解、接納、求助,你我都能擁有Better Life!

【六都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認知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了解、接納、求助,你我都能擁有Better Life!

出處/ 2017年10月號/第36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927
收藏 瀏覽數 : 4927
【六都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認知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了解、接納、求助,你我都能擁有Better Life!
你覺得「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哪個更重要?你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嗎?當你或親友有情緒困擾或遇到壓力事件,都向誰求助?你知道臺灣心理健康資源有哪些嗎?
 
 
根據董氏基金會2017年針對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的調查發現,96.2%受訪者覺得心理健康重要,且其中九成二的受訪者覺得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但進一步詢問受訪者對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認識時,卻有72.8%的人「不知道」縣市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顯示民眾對臺灣心理健康資源的認知有待加強。調查同時也發現,身邊親友「有」罹患精神疾病者,占23%,換句話說,平均每4人就有約1人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
 
 
這項調查在2017年7~8月於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抽取國高中職、區公所、衛生所、鄰里辦公室、企業單位及隨機抽訪行人,共回收有效問卷2,244份,調查結果如下:
 
 
每10人中有1位明顯憂鬱
身邊有精神疾病親友更顯憂鬱
 
本調查使用「臺灣人憂鬱症量表」做為憂鬱程度測量工具,結果現示有11.1%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包括諮商、醫療)」;而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包括諮商、醫療)」的比例較高,占17.4%。
 
 
身邊是否有親友罹患精神疾病與憂鬱程度相關
變項 選項 憂鬱程度
情緒穩定 情緒起伏不定 壓力負荷到臨界點 有明顯憂鬱情緒,須求助專業協助
身邊是否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 52.8% 20.9% 8.9% 17.4%
沒有 71.3% 15.2% 6.2% 7.3%
不知道 56.4% 19.5% 7.6% 16.6%
註:P<0.05,代表其身邊是否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與憂鬱程度達顯著關係。
 
 
「了解」
是促進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本次調查也發現,75.5%的受訪者表示「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但行為或認知上卻有落差。當身邊親友有心理或精神疾病時,超過1/4受訪者「不確認或不接受」這個疾病。詢問在臺灣心理或精神疾病是否被汙名化,五成三受訪者覺得「有」被汙名化;六成二受訪者「贊成/非常贊成」將心理或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去汙名化雖是政府單位及心理健康團體一直努力的目標,但當發生像捷運隨機殺人、小燈泡事件時,在媒體報導的渲染下,民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或議題會添增不少陰影,近八成受訪者「不認同」犯罪者以患有精神疾病為由,逃避死刑。臺灣的政府單位與民間心理健康團體應相互合作,除了建立國家級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計畫外,應持續透過宣導教育,例如:宣導活動、講座、媒體傳播等,提升民眾對心理健康議題的正面認知。
 
 
聰明求助有方法
 
雖然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訪者知道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心理健康服務團體,但詢問實際使用過或參與過心理衛生團體提供之服務的受訪者,有超過60%的人對其滿意度達「71分以上」。至於獲知心理健康團體的管道,前五名依序為「網路」、「電視」、「宣導手冊或DM」、「宣導海報」、「報紙」。臺灣目前設有2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超過300個民間心理健康相關團體,服務項目從初級預防教育、諮商輔導到醫療治療都有涵蓋,民眾可以善用現有資源,聰明求助。
 
 
調查也發現,受訪者會尋求專業協助的壓力事件,以「情緒困擾」最多,占35.2%,其次依序為「家人關係與衝突」、「人際關係」、「職場生活」、「創傷經驗」。有過諮商經驗的受訪者,超過一半(62.7%)覺得接受諮商後對自己「有幫助」。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壓力事件時,會求助的對象/資源,前五名排序為「親人」、「朋友」、「親密伴侶」、「不求助自行解決」、「搜尋網路資源」。
 
 
在「性別」與「求助對象/資源」的相關性上,發現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壓力事件時,會求助「校內/政府/醫療體系內的心理專家」、「搜尋網路資源」、「朋友」的比例,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在年齡層部分,年齡越大的受訪者,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壓力事件,越少「不求助自行解決」、「求助朋友」及「搜尋網路資源」,都達顯著。建議民眾遇到壓力事件,可以透過現有的心理健康資源尋求協助,否則等到壓力或負面情緒累積成疾病後,就會增添治療的難度,還會延長負面情緒對身心狀況造成的影響。
 
 
 
 
 
善用整合三級預防資源平台
快速找尋適合的資源服務
 
網路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其中搜尋更是重要的功能之一,無論是美食,甚至是找尋相關的資源、求助心理健康議題,都會詢問「Google大師」。但搜尋後找到的資料不足或不知該如何下手,該怎麼辦?
 
 
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提供心理健康防治三級資源介紹,讓有心理健康困擾或是想幫助週遭親友的民眾,能快速找到適合的資源,無論是服務內容、聯繫電話等都可以找得到,能幫助民眾省去搜尋的步驟。只要善用資源,每個人都能擁有Better Life。
 
 
※更多詳細完整的調查相關資料,請上華文心理健康網www.etmh.org
 
 
調查相關資訊
 
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
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分析指導教授:
邱弘毅(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林家興(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胡維恆(臺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顧問醫師)
董旭英(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兼教授)
劉嘉逸(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
統計資料處理:戴怡君、林明潔
調查執行:
戴怡君、林明潔、李麗亭、謝秉廷、凌藝禎、杜佳瑩、張立屏、余冠龍
調查目的:
1. 瞭解憂鬱情緒分布現況
2. 對心理健康認知及心理健康資源的認識
3. 瞭解心理健康需求現況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