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吃出健康 健康飲食 肌少症別慌,三餐這樣吃,補足蛋白質

肌少症別慌,三餐這樣吃,補足蛋白質

出處/ 2017年12月號/第36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2618
收藏 瀏覽數 : 52618
肌少症別慌,三餐這樣吃,補足蛋白質
老年人最怕肌少症,肌肉量過少者,可能生活無法自理,也易跌倒,增加死亡風險!飲食和運動是治療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只是該如何補充蛋白質?是要集中在一餐攝取,還是平均分配在三餐中食用?
 
彭爺爺今年76歲了!平時注重保養的他,飲食清淡,不愛吃肉,除了定期服用降血壓藥物外,身體還算硬朗,但最近天氣變化大,他染上流感還併發肺炎,住院一個多星期後終於出院。只是出院後,彭爺爺卻天天愁容滿面,回診時忍不住跟醫師抱怨:「醫師,我這次住院後覺得元氣大傷,小腿無力,走路都快走不動了!」醫師告知彭爺爺,可能是平時肉吃得太少,蛋白質攝取不足,罹患「肌少症」的緣故。彭爺爺聽了一頭霧水:「奇怪!大家不是都說上了年紀後,代謝減少,肉要少吃才好嗎?怎麼反而會得『肌少症』呢?」
 
身體器官會隨著年紀增加,逐漸老化,其中肌肉組織的減少最為明顯,如果合併肌力減弱或行動力變差,可能已經罹患「肌少症」。肌少症不像高血壓和糖尿病,可以靠藥物來控制,只能仰賴飲食和運動來治療。過去大家總認為老人家活動量較小,不必像年輕人一樣攝取那麼多熱量及蛋白質,其實這觀念是錯的。老人家的蛋白質分解作用比年輕人快,所以消耗的蛋白質也較多,現在醫師普遍都建議銀髮族,每公斤體重應該攝取1~1.2公克的蛋白質才夠。
 
由於每個人吃蛋白質的分量會依據體重而有所不同,體重輕的人,豆魚肉蛋奶類的分量多半是4~5份之間,體重重的人,可能會在7~8份左右,到底該怎麼攝取蛋白質,對人體才不會有負擔?是要集中在一餐攝取,還是要分配在三餐平均食用?
 
肌少症患者應補充完全蛋白質
且須平均分配在三餐中食用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課營養師趙強表示,蛋白質是由22種胺基酸構成,其中14種胺基酸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稱為「非必需胺基酸」,其他8種(兒童需多1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稱為「必需胺基酸」,必須經由飲食攝取。依照食物中胺基酸含量的多寡,可分為「完全蛋白質」、「部分不完全蛋白質」及「不完全蛋白質」,最適合肌少症食用的是「完全蛋白質」,像是肉、魚、雞蛋、牛奶就是屬於完全蛋白質,胺基酸含量充足,單獨補充後,身體可以迅速利用。
 
█完全蛋白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解釋,類似高承載概念,完全蛋白質是指四人滿座,可通過閘門直接上高速公路,身體吸收及利用率很高。
█部分不完全蛋白質:是指某一或兩種必需胺基酸的含量稍嫌不足,需運用胺基酸互補,才能被身體利用。就像高承載管制時,缺了一或二人,必須補足才能上路。
█不完全蛋白質:是指必需胺基酸缺少或量不足,像動物的筋皮、蹄筋、雞腳、燕窩、魚翅等,即使吃了,對長肌肉的幫助也不大。
 
蘇秀悅主任表示,研究證實蛋白質食物的補充,最好平均分配在三餐食用,使其均衡的做肌肉合成。需將蛋白質食物分配到早、中、晚三個正餐中飲食,不足的分量再用點心補足,即每餐有2/3~1碗全穀飯麵,搭配2~3份豆魚肉蛋類食物,讓肌少症患者每餐可以獲得25~30公克蛋白質。如早餐喝一杯牛奶、吃一顆蛋;中餐吃全穀飯,搭配魚、肉(2~3兩);晚餐吃全穀飯,搭配豆干、肉絲(2~3兩)。下午茶點心,不妨喝杯豆漿、拿鐵或享用一塊起司蛋糕。
 
有些長輩有糖尿病,又有肌少症,到底要先吃蛋白質食物,還是先吃蔬菜、水果?趙強營養師認為順序可以調整,重點是蛋白質分量有沒有吃足夠,如果先吃蔬菜,導致蛋白質分量吃得不夠,就必須調整成先吃豆魚肉蛋類,再攝取蔬菜、水果,以免蛋白質總量不足,影響肌肉生成。
 
三餐豐沛蛋白質食譜
幫肌少症長輩長肌肉
 
針對需要補充足量蛋白質的肌少症個案,蘇秀悅主任設計早、中、晚餐及一份點心的食譜建議,可以依照個人飲食習慣,再調整食材,但要注意點心通常是補充早、中、晚餐不足的蛋白質份數。
 
個案條件
體重:60公斤、每日需熱量:1800大卡
蛋白質總量:60X1.2公克=72公克
三餐蛋白質均量:24公克
餐名 食譜 分量 提供營養素
早餐 低脂牛奶 350cc 蛋白質、醣類、鈣等
荷包蛋 1個 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2、B6、鐵、磷等
全麥吐司或燕麥片

2片

80公克

蛋白質、維生素E、維生素B群,硒、鎂、纖維等
木瓜 1/4顆 維生素A、維生素C、纖維等
中餐
全穀飯
 
 
 
7分滿 蛋白質、醣類、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鎂等
蒸鮮魚 2兩 蛋白質、脂肪、鉀、鎂、磷、鐵、鋅等
木須肉絲(含木耳絲、胡蘿蔔絲、蛋絲、蔥) 肉絲1兩
蛋白質、脂肪、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B群、鉀、鈣、鎂、鐵、鋅等
 
炒莧菜 100公克 維生素A、鐵、鈣、磷、纖維等
西瓜 1片 葡萄糖、蘋果酸、果糖、茄紅素、維生素C、鉀等
晚餐
全穀飯
1碗 蛋白質、醣類、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鎂等
京醬肉絲(肉絲、甜麵醬、醬油膏) 肉絲2兩 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群、鉀、鎂、鐵等
豆干炒小魚干 小魚干10公克 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鈣、磷、鐵、鉀等
苦瓜 100公克 蛋白質、醣類、纖維、苦瓜素等
點心
起司蛋糕
1片 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群、鈣等
 
 
有沒有肌少症,3大指標來確認
 
2010年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65歲以上族群肌少症的定義,包含肌肉量下降、肌力衰減(如手握力下降)和生理活動降低(如行走速度變慢)三大條件。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詹鼎正表示,肌肉量=四肢骨骼肌的肌肉重量(單位:公斤)/(身高)2(單位:公尺),若數值與同性別年輕人之平均值相比低於2個標準差以上,即視為肌肉量太少。
 
至於肌肉量的測量建議採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也就是平常用來測骨密度的機器,但測量的是身體組成,再從中找出肌肉量。大部分的醫院測一次約1000元,可從各科來開檢查單。如果大規模社區篩檢,通常用的是生物阻抗分析儀(BIA)來測量身體組成,準確度較差。
 
握力指標的測量以握力器為主,詹鼎正醫師指出,很多門診會買來篩檢,雙手用力各測3次,取平均後最高的。「至於行走速度,通常是畫一條9公尺的線,讓受試者行走,看2~7公尺(5公尺)走多少秒,再換算1秒走幾公尺。」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指出,若男性肌肉量數值小於7.09kg/m2,女性數值小於5.70kg/m2;肌力評估以BMI大於22來說,男生手握力小於26kg、女生手握力小於16kg;男女生行走速度每秒小於0.7m,都可能罹患肌少症。
 
他進一步說明,若僅有肌肉量數值小於定義指標,屬肌少症前期;若再伴隨手握力或走路速度其中一項低於定義標準值,就是肌少症;三項全都符合,則列為嚴重肌少症。(採訪整理/曹心元)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