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用隔離椅讓暴怒孩子冷靜,反而讓幼小心靈更無助?

用隔離椅讓暴怒孩子冷靜,反而讓幼小心靈更無助?

出處/ 2018年4月號/第36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217
收藏 瀏覽數 : 5217
用隔離椅讓暴怒孩子冷靜,反而讓幼小心靈更無助?

當小孩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情緒失控而大吵或打人時,讓小孩單獨坐在「隔離區」冷靜,是否只壓制了問題行為,而忽略了情緒教育最基礎的同理跟連結?到底要怎麼幫助暴走的小孩度過情緒風暴期……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曾指出,小孩的大腦像施工中的房子,下層情緒腦已完工,但上層理智腦卻還在發育。其中,下層情緒腦中掌控情緒、偵測危險的杏仁核,若覺察到威脅,身體會進入攻擊或逃跑模式,產生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肌肉緊繃等本能反應。反觀負責思考、決策、同理的大腦前額葉,則位在上層理智腦,小孩的發育尚未成熟。這也是為何小孩不能像大人一樣三思而後行,百分百調節情緒的原因。

深呼吸、離開讓人失控的現場
有益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情緒來時是被杏仁核掌控!」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心理師、《童年會傷人》作者留佩萱強調,若此時父母還火上加油,打罵、威脅、指責孩子,就會適得其反,杏仁核偵測到更多危險,易讓孩子被困在下層腦的情緒中。所以,當孩子情緒爆炸時,父母該做的是幫孩子啟動上層理智腦,學習調節情緒。

天主教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建議,當孩子失去理智、哭鬧不休時,父母可先把孩子帶離引爆怒氣的現場,在旁陪伴安撫孩子:「當你準備好的時候,我在這裡,我願意聽你告訴我剛剛發生什麼事情……」並不斷向孩子傳遞:「我願意傾聽,陪伴你度過這個情緒風暴期,相信你會慢慢冷靜下來……」。

假如孩子離開現場後,情緒仍非常激動,完全無法說清楚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留佩萱建議父母可陪孩子做簡單的「深呼吸」,且要注意吐氣時間要比吸氣時間長2倍。假如吸氣4秒鐘,吐氣就要8秒鐘,因為吐氣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讓大腦放鬆,進入思考、調節狀態。「丹尼爾‧席格指出,每個情緒就像海浪,這浪朝你打過來和離開的時間約90秒鐘,建議在這段時間做10次深呼吸,等浪潮離開。」

當孩子暴怒打人
該用隔離椅讓他冷靜嗎?

不少父母會在孩子鬧脾氣時,將孩子帶到「隔離椅」或「隔離區」,讓他冷靜。但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心理師留佩萱認為,管教目的是教孩子處理情緒,若用錯隔離法反而會有反效果。畢竟孩子在情緒困擾的當下,需要的是父母帶領如何調節情緒,若將孩子獨自關在房間、或讓他單獨坐在椅子上,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可能是:「只有開心時,爸媽才會理我,如果我生氣難過,爸媽就不會理我,沒有人可以幫我。」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曾為文指出,「隔離法正在傷害我們的孩子,單獨被關在房間或坐在隔離椅上,那種人際間的孤立無助感,對孩子大腦的影響趨近於成人被肢體暴力、性侵害那般無助。」

天主教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認為,要有配套措施,才能使用隔離椅,「不要讓孩子覺得被處罰,而是要幫助孩子冷靜、平撫情緒」。建議父母事前可在隔離椅布置靠墊,讓孩子有比較舒適的環境,甚至可以放孩子喜歡的娃娃陪伴,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坐在隔離椅上時,大人要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讓孩子感覺到有人陪伴,而不是被孤立、遺棄。」並要告訴孩子,「你先想一想為什麼這麼激動,當你準備好告訴我發生什麼時,再叫我……」。

爸媽可透過對話示範
怎麼消化生氣難過的情緒

留佩萱認為,父母在生活中就該著手情緒教育,透過對話親身示範。爸媽可以主動和小孩說明自己的情緒,告訴他們:「我今天碰到什麼事情,覺得很生氣或很難過,後來做了什麼事情,幫助我消化生氣或難過的心情。」

當小孩耍任性激怒父母時,父母可對孩子說:「我不能接受你打人的行為,我現在很生氣,需要做幾個深呼吸,等我平靜緩和下來,我們再回來談。」孩子會觀察父母的身教行為,從中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

此外,平日也可協助小孩建立專屬的「情緒工具箱」,把生氣時可用來調適情緒的方法畫成圖卡,放在箱子裡。讓孩子學習當負面情緒來襲,可從箱子中挑選工具,譬如練習深呼吸,或試著塗鴉、拿球投籃、看故事書,或到外面跑步等,嘗試自我安撫情緒。

留佩萱常在諮商時,運用繪本書和孩子談情緒,讓孩子辨認圖像中的臉、動作有哪些情緒、特徵,再讓孩子描述自己生氣時的樣子,是不是「全身發熱、臉很燙、肌肉緊繃、肩膀豎起來等」,待下次孩子意識到身體有這些變化時,便知道是情緒拉警報,就能從「情緒工具箱」中找方法來調適情緒。

大人需轉換眼光
看待孩子不理性的行為

在情緒教育方面,留佩萱強調,「大人應轉換看待孩子行為的眼光」,很多人覺得當孩子長大了就能控制情緒和行為,做出不合宜的行為是「故意的」,事實並非如此,父母應看到孩子在不理性行為下的困難和掙扎,進而提供協助,並非第一時間就祭出懲罰。

每個人每天都會碰到各種狀況,產生各樣情緒,留佩萱認為,培養孩子用健康方法處理情緒,比追求優異的課業成績更重要,這樣的關鍵能力也會全面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溝通、情感互動,甚至課業與工作上的表現。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