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樂齡生活 獨居老人不孤獨,從「共居」開始創新安老

獨居老人不孤獨,從「共居」開始創新安老

出處/ 2018年11月號/第37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467
收藏 瀏覽數 : 5467
獨居老人不孤獨,從「共居」開始創新安老
歐洲的丹麥、瑞典、荷蘭為了幫職業婦女分攤育兒工作,發展出一套好朋友一起住的生活模式。而現在,因應高齡社會來臨,長者也可以住在一起、共同找看護,國外的共居住宅吹來亞洲,不論是青銀共居,還是共住社區,讓房客保有個人隱私,又享有群聚、不孤單的生活空間,成為新時代的住宅新選擇。
 

未婚的美玲今年45歲,她和五位未婚及離婚的閨蜜,分別在成大附近買下雙併四層樓公寓的二至四樓,一人一戶住得舒服,平日白天各自上班,晚上有時相約在外用餐,有時則各自「回娘家」探視父母,周末則窩在其中一位閨蜜家聊這一周發生的事,享受另一位閨蜜的好廚藝,或一起追劇玩桌遊,多年的情誼讓她們已許下「退休後要一起老去」的約定。

 
老人要主動和社會連結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發現,老人不太容易結交新朋友,退休後若沒有刻意和朋友聯絡,老伴又走了,人際就會逐漸孤立。但如果獨居者願意參與一些相對安全的社團,藉活動促進彼此正向交流,就比較願意打招呼聊天,下課後互相加Line成立群組,相約吃飯維繫彼此的情誼。

許華倚說,很多獨居長輩剛到揚生社區客廳時,顯得老態龍鍾、兩眼無神,一旦他們願意參與活動,八周之後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個性變柔軟了,看人的眼神也不一樣了,整個人明顯變年輕許多,反應也愈來愈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同時身兼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理事長的郭慈安說,目前臺灣每7位國民中就有1人是老人,國內約有超過320萬名老人,從65歲到95歲,健康差異很大。其中,真正需要長照幫助的失智失能者約56萬人,這些人中有28萬人聘有外籍監護工,所以真正的長照照顧人力缺口至少還需要一倍,28萬人左右。無論如何,隨著年紀漸長,老人(特別是獨居者)最終還是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顧,這時由誰來統籌照護系統就變得很重要。

郭慈安說,老人一定要改掉喜歡獨來獨往的個性,更要認同「人際關係很重要」,「宅男固然很危險,但宅老人更危險。」從心理學來說,一旦覺察未來一定需要別人幫助走完最後一程,就會趁早交朋友。
 

當獨居長者開始退化
最好有人幫助其學習應變之道

令人難過的是,不論日本或台灣,「孤獨死」的案例仍時有所聞。「媒體描述日本一年有五萬例孤獨死事件,並預測未來每年有28萬例不知死於何時何處,聽起來不但嚇人,所傳達的訊息也很負向,但這種悲觀的說法,對提醒老人未必有效。」

那該怎麼改變?郭慈安說,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希望在長照2.0版推動後,和老人一起想想未來如何安老?如何死得其所?尤其當醫院已無法負荷大量湧入的疾病老人,好的安養機構可能得排隊長達5年以上,獨居者在家養老及死亡都要預先安排。日本有所謂「死亡公司」,和獨居老人一起計畫如何走到最後,尤其當老人開始有慢性病,日漸衰弱卻不會馬上有生命危險,就要預先計畫跌倒了爬不起來時該如何求助。

也就是說,獨居老人的社會安全網要能發揮功效,必須始於獨居長者開始退化,又想在地老化的時候,就要形成個案管理,並有人統籌追蹤執行。這整個過程,不光是錢的問題,也不光是「多運動+多勞動+多腦動+多互動+吃對三餐」的事,必須有人從旁幫助老人覺察,接著提供專業知識,有人陪伴他消化這些知識,接著安排、規畫老年生活,然後行動。
 

不是親人也能共住共生

舉例來說,老化過程長達20~30年,首先要考慮住的問題,考量到住宅的設計能否隨著身體的老後變化而變動,如果不想獨居,要想有沒有可能和其他人共住、共生或共老。以收費平價的公立老人公寓而言,台北市就有4個(陽明老人公寓、朱崙老人公寓、中山老人住宅、大龍老人住宅)、新北市有五股老人公寓、高雄市有崧鶴樓、仁愛之家,是否還有名額,可進一步詢問當地縣市政府社會局。

目前美國、日本很鼓勵老人和年輕人共住共生,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老人可以把多餘的房間租給年輕夫妻。郭慈安在美國教過一群小兒麻痺的學員,其中4人年近60歲時,開始討論誰的房子最適合住到最後,接著把另一人的房子租出去,再以收入聘請一個人來照顧他們,之後進行法律公證,把財產規畫合理分配運用,租金收入有開源,也有節流,共同支撐大家活到最後。

台灣最近也在推動公共住宅,台中某大學附近推動的共生社區,就是計畫社區中三分之一給年輕人住(附近大學生或第二代子女),三分之一租給老人,三分之一賣給老人,這一百戶的公寓提供一些公共空間,包括廚房、大廳可以共用,大學生若想打工,就幫老人做家事、購物或陪同就醫,健康老人則可以煮東西給年輕人吃……類似的事業體在各縣市不斷研發推出,例如聲寶企業在新北市板橋正規畫類似只租不賣的老人公寓。

郭慈安說,獨居的人最後一定要有人協助,尤其是獨居又失智的人,如果家人無法貼身照顧,老人雖然要盡量獨立,但不能自我感覺良好拒人於千里之外,應該互相照應、互拉一把,形成「關關相護,三五成群」的機制,才能讓老後的獨居生活有品質。

 
長輩交朋友
可從軟性話題開始

許華倚說,人際關係分對外和對內兩方面,兩者不可偏廢,都要用心經營。年紀大交朋友不容易,一定要循序漸進,而且最好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打開心房。可以參加社區的老人社團,玩桌遊、打麻將,說不定有機會碰到十年以上沒見面的小學同學、國中同學、老朋友、兒時鄰居、老長官……

長輩重新交朋友,以下技巧要了解:

● 聊天別急著說自己得意的事,或退休前的豐功偉績,那會讓人接不了話。

● 多聊軟性話題:例如分享家中毛小孩的成長點滴,或是兩代教養觀不同的衝突,也可以稱讚對方手機中的孫子照片長得帥、長得好……當軟性話題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就聊開了。

女性比較容易出外交朋友,有時不妨拉著另一半一起參加。揚生基金會給60歲參與者的中階課程有一個作業,設計要讓家人參與才能完成,例如大聲朗讀文章給家人聽(文章內容大多和老人相關),故意在先生旁邊出聲朗讀,家人自然而然會聽到,間接鬆動先生對老年生活的固著性,下次再約他同行,也許他會好奇「看看你們都在搞什麼?」說不定就成功把不動如山的人,給拐出門見世面啦!

其實,老人也不願成為孤島,只是有些既定模式和習慣要改變並不容易,也總覺得自己說話或做事都是「為大家好」,但有時不妨想想:究竟是為了自己好?還是為了大家好?修正自己講話的語氣,多思考別人的感受,就能成為受人歡迎的慈祥長者。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