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獲2009年國民健康局「健康好書推介獎」
■ 家有青少年,必備的媽媽經
■ 詳細介紹更年期與青春期的生理問題及保健常識
■ 採訪50多名醫學界的主任和醫師、教育界的講師、教授與親子專家,從多方面的專業角度共同合著成這本書,具說服力與公信力。
■ 以實例、對策的書寫方式,讀者可輕鬆活用於生活中,是一本實用的青少年教養工具書。
■更年期與青春期兩者因荷爾蒙引起的生理變化,不僅影響媽媽的身心穩定度,也造成青春期小孩身心巨大的轉變,身心皆處變化期的兩代共處一個屋簷下,難免擦出令人措手不及的「火花」,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使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教妳成為孩子的大朋友
Chapter 1 親子相對論
更年期媽媽和青春期孩子遭遇哪些身心變化?生理機能,兩代不同調?
Chapter 2解決兩代生理問題
更年期媽媽如何做好更年期的健康照護,怎麼具體描述疾病症狀、自我檢測及簡易運動、飲食?
Chapter 3扭轉兩代心結
青春期的孩子多頑皮?更年期的媽媽多壓抑?如何化解代溝?
Chapter 4 生活實戰
與孩子如何談18禁的問題、與孩子做朋友等親子議題,讓更年期媽媽快速瞭解與孩子間的問題點與解決方法,化解親子間的冰點。
Chapter 5 瓦解親子代溝
建議如何與孩子溝通,當孩子的大朋友,一起做窩心的事。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教妳享受自己的更年期
採訪50多名醫學界的主任和醫師、教育界的講師、教授與親子專家,從多方面的專業角度,教你如何適應更年期的毛病,學習如何放手,與孩子距離更靠近。
採訪50多名醫學界的主任和醫師、教育界的講師、教授與親子專家,從多方面的專業角度共同合著成這本書,具說服力與公信力。
Chapter 1親子相對論
1-1 更年期VS.青春期
1-2 家庭革命的兩大導火線
1-3 生理機能,兩代不同調
Chapter 2解決兩代生理問題
2-1 【青春期篇】媽,我那裡流血了!
2-2 【更年期篇】卵巢不見了!
2-3 【更年期篇】為自己設計專屬健檢套餐
2-4 【更年期毛病篇】如何擊退骨質疏鬆?
2-5 【更年期毛病篇】預防心血管疾病來敲門
2-6 【更年期毛病篇】活化腦細胞,杜絕失智
2-7 【更年期毛病篇】皮膚怎麼水噹噹?
2-8 【更年期毛病篇】順暢如廁不困難!
2-9 【更年期毛病篇】「性福」怎麼浪漫營造?
2-10【更年期毛病篇】拯救更年期,該用荷爾蒙療法嗎?
2-11【親子篇】兩代如何一起吃出健康?
2-12【親子篇】穴道按摩解決跨代困擾
Chapter 3扭轉兩代心結 3-1 青春期的孩子多頑皮?
3-2 更年期的媽媽多壓抑?
3-3 代溝一定存在嗎?
3-4 傾聽媽媽與孩子的內心話
Chapter 4生活實戰
4-1 讓他學習獨立成長
4-2 18禁問題
4-3如何溝通?
4-4跟孩子做朋友
4-5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
4-6 8招互動你,我,他
Chapter 5瓦解親子代溝
5-1 當愛說不出口,怎麼變通?
5-2 轉移情緒的聰明提案
5-3 怎麼讓冰點關係重燃火花
5-4 親子可以一起做的10件窩心事
1-1
更年期VS.青春期
今昔相比,更年期與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愈來愈高,在雙方身心不斷轉變下,兩代衝突似乎不可避免……怎樣能安然度過,避免一觸即發的家庭風暴?
更年期是棘手問題,不僅生理出現熱潮紅、盜汗、頭暈、失眠、記憶力差等症狀,不知不覺情緒也愈來愈難控制,EQ明顯變差,身心飽受打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晚婚普遍,兩代迸出更多火花
發生更年期的年齡不盡相同,長期關注婦女身心醫學、開設「更年期特別門診」的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表示,「前來求診的病患以43~62歲最多,而44~58歲的婦女最容易碰到更年期問題。」不論哪個數據都顯示,多數女性過了40歲就要開始注意更年期的症狀。
上一代的人普遍早婚,多在20、30歲懷孕生子,更年期時,子女早獨立自主,不需要父母操心;反觀現代人,35歲後產子的比比皆是,加上更年期症狀在停經前1~2年、停經後2~3年都會持續存在。
以更年期平均年齡49.8歲來算,自47歲開始,體內荷爾蒙會高高低低、起伏變化,家裡如果也有孩子,正經歷同樣延續數年的青春期,便大大提升「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機率。
兩者的生理變化都是荷爾蒙作怪,不僅影響媽媽的身心穩定度,同樣造成青春期小孩身心巨大的轉變,儘管如此,兩代面對的問題卻大異其趣,想法南轅北轍。身心皆處於變化期的兩代,共處一個屋簷下,難免擦出令人措手不及的「火花」,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使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孩子愈大,父母要愈堅強
單單要面對青春期或更年期,就已經是很「大條」的事情。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使身體形象改變、男女性徵變得明顯,孩子愈來愈注意外貌,對異性開始產生興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任姜禮盟強調:「青春期是孩子建立自我時期,常見的情況是渺視權威,有時會反抗父母意見來表達自我想法。」
現年63歲,自嘲「更年期已離我很遠」的前台北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妙珠,回想起子女青春期的往事說道:「小孩變得不像小時候那麼容易掌握、那麼貼心,多少會傷父母的心。」
30多歲的蕭美君,臨床上聽到太多父母心煩青春期小孩的故事,她回頭問自己的父母,是否也曾帶來同樣困擾,蕭媽媽的答案是:「每個孩子到那個階段,就酷酷地不說話,總之就是彆扭。」
此外,就算更年期媽媽沒碰上青春期小孩,仍有許多親子關係的調適問題,身為醫師的黃妙珠也無法免疫。記得有一次,她打電話跟兒子「預約」一起做些什麼,兒子卻跟她說:「要問太太。」
當下的她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可是理智上又覺得:「兒子這麼做很合理,如果媳婦有同樣狀況,也要問我兒子。」小孩愈大,屬於自己的生活圈愈廣,和父母的臍帶關係切得更清楚,她帶點失落的口吻說:「更年期的父母真的要自我調適、要堅強。」
控制情緒,許家庭一份好心情
當更年期和青春期碰在一塊,更年期引發的身心不適,加上青春期的難搞子女,往往使父母無法享受「40不惑」的瀟灑,也無法體會「50知天命」的豁達,每天煩惱自己、擔心小孩,原本依存度高的雙方,關係受到嚴苛考驗,家庭難免蒙上一層緊張氣氛。
有位焦慮症的媽媽,在小孩青春期時正好邁入更年期,原本和諧快樂的家庭,在更年期和青春期的雙重壓力下,完全變了調。原本有事就找媽媽的女兒,進入青春期後,和媽媽的關係時好時壞,有次,她出言頂撞父母,表達想獨立的渴望,媽媽難以接受這種轉變,爸爸也因一時失控,出手打她,家庭衝突一發不可收拾。
類似案例在精神科門診屢見不鮮,當更年期母親憂鬱情況好轉時,可能說:「算了,算了,幹嘛把自己搞成這樣,我先把自己照顧好再說。」但憂鬱情緒仍時好時壞,家庭氣氛也跟著高低起伏。
蕭美君提醒,更年期的症狀之一就是「易怒」,有時小孩回一句,也許沒啥大不了,父母就認為孩子是在頂嘴。事後想想,或許他真的沒這意思,只是當時自己控制不了情緒,使親子關係日益緊張。
更年期不適原因錯綜複雜
更年期父母碰上青春期小孩,會加重更年期症狀嗎?黃妙珠認為有可能,因更年期會使人情緒不穩、忍耐力變差、應對事情的能力降低,當面對大問題時,難免處理得不如人意,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就會加重症狀。
然而,姜禮盟表示:「心理變化也會伴隨生理變化而來。」更年期症狀中,「失眠」是影響生活品質的最大元兇,一旦睡不好,情緒就容易變差,其他症狀像熱潮紅、盜汗、荷爾蒙缺乏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只要適當治療,恢復睡眠品質,心情也會跟著改善。
其次,約有七成案例補充荷爾蒙改善更年期症狀,但荷爾蒙不是萬靈丹,姜禮盟觀察,使用自然療法,如上社區大學、培養興趣等,也能轉移媽媽們的注意力,更能適應更年期的症狀。
約三成更年期媽媽無法單靠荷爾蒙解決問題,此類病患多數轉到精神科看診。當患者來到精神科,蕭美君第一件做的事就是:「確定患者是否處於憂鬱症狀態,因更年期是導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有些併發憂鬱症的更年期媽媽,發現小孩變得悶悶的、不愛說話時,常以為是自己把憂鬱症遺傳給小孩,因而非常自責,導致病情加重。其實這類父母不需想太多,因為影響青少年憂鬱症的因素中,「養育態度和社會環境比遺傳的影響還大。」
而且,不是到精神科就診的人,就一定有更年期憂鬱症。蕭美君在臨床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抗憂鬱劑治療熱潮紅、盜汗、失眠等更年期症狀的效果不錯,所以,不是只有憂鬱症才使用抗憂鬱劑。」
跨越更年期障礙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知道更多、掌握更多可利用的資源,就能幫助我們解決更多問題,更年期遇上青春期也許是個新的社會問題,但絕不是不可解的方程式。不過,當更年期父母碰上青春期子女時,還是以更年期的問題較干擾當事人。姜禮盟分析:「前來求診的更年期患者,遠遠超過因青春期困擾就診的青少年。」換言之,大多數父母能體諒小孩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反觀小孩,被父母唸兩句,就不耐煩地回應:「你是不是更年期到了,這麼嘮叨?」深深傷害父母的心。
這時,如果身邊的人能給予關心最好,只是求人不如求己,走過更年期的黃妙珠建議:「個人要懂得自我覺醒。」清楚自己的情況,和醫生共同評估應採取哪種方式協助自己度過更年期。(採訪整理╱林淑蓉)
甘之如飴地當孩子的靠山
文/吳佑佑(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
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學工作近20年,長年以來不斷為孩子們發聲,就怕他們被誤會、不被瞭解。青春期是心理情感層面上尋求獨立自主的階段,這階段的孩子,什麼事都要自己決定,不要別人管,但在大人眼中又常是什麼都做不好。當他人表示些意見,青少年就認為不被尊重,侵犯個人隱私;若少管一點,又說對他們不關心,究竟要如何與他們相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青少年邁入青春期,體內荷爾蒙快速增加,生理產生巨大的變化,第二性徵開始發育,身高在兩三年之間明顯地改變,對青少年而言發育的速度快或是慢,都是一種壓力。大人們的話題也不時圍繞在孩子的身上打轉,對外觀的改變,大家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此時,不難看到青少年朋友們花很多時間研究青春痘。另外,荷爾蒙的增加,也直接影響青少年們的情緒變化,有時連他們都搞不清楚自己在煩躁不安什麼。
在心理層面上,青春期是尋求獨立自主、重新學習自我認同的時期,對大人及過去所有的認同產生疑問,多數青少年會問自己是誰;對過去崇拜的父母也懷疑起他們的能力,甚至過度貶低成人的價值觀、去挑戰威權,青少年會問自己為什麼要聽父母的話,父母不見得都懂,卻事事都要干涉。青少年心境開始徬徨,腦海裡充滿疑問,例如:我的未來會如何?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對於過去所認同的自己漸漸瓦解,無形間產生許多壓力。在重新找到「自己」的過程中,會以同儕與偶像為新的認同對象,這階段的孩子受同儕影響很大,同伴間互相影響,穿相似的衣服,做相同的事情,這就叫「流行」;青少年也會因崇拜某位明星而瘋狂,情緒隨著起伏波動。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重新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學習確定自我,不輕易受別人影響。
青少年在面對所處的社會環境,他們可以控制的事是有限的,課業上的壓力,使他們的負擔加重。有些孩子可以從學習課業中得到認同及自我成長。在學習中得到快樂,但並非多數孩子都是如此,他們自覺在被迫的情況下學習,學習時間長,又沒太大的成就感,老師都喜歡出一些讓學生考不及格的考卷,父母只注意差幾分才達到滿分,孩子的時間多花在補習班、才藝班、課後輔導。進入國中後,在家時間更少了,親子間為了學習的問題產生許多衝突,家人間的關係疏離,更使青少年在尋求重新認同的過程中加深困難,如果孩子沒有特別興趣,在同伴間也找不到認同,更容易對未來感到沒目標及希望。
處在青春期尷尬的青少年,正需要父母、老師等長輩的關心與幫助,大人們學習如何與青少年孩子相處,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父母、師長的身教,對孩子成長很重要,允許孩子與自己有不同的意見,尊重青少年的「次文化」,陪伴他在錯誤中學習,接受他的缺點,稱讚他的優點,「他可能是個功課很不好,但很會做家事的人」,學習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培養孩子的休閒興趣,是陪伴青少年成長的最佳良藥。
身為晚婚中年婦女的我,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看完這本書,只能說:當媽媽們真的好難,也好辛苦。上有公婆、父母,另一伴在拚事業,家中大小雜事必須主婦們一肩扛起,除了要在有限金援下做最好的運用,節約開銷,身體上還要面對更年期荷爾蒙失調的不適,一有情緒,就被家人稱是更年期所造成;主婦還要成為孩子最佳的談話對象,瞭解他們的情緒、面對的壓力,講話也要有技巧,真心誠意地接受孩子的成就及困難,幫助孩子紓壓、解惑;此外,當先生對老闆及客戶發牢騷時,扮演最好的聽眾,忠實支持者;更不必說在職場上的「女性」,沒有特權,要有好的表現……最厲害的是主婦們都甘之如飴,幾世紀來從未改變,盡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是一本幫助家人更互相瞭解彼此的書,相信您會和我一樣喜歡它!(本文作者為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
搞定青春狂飆期
文/汪詠黛(前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現為親子、兩性專欄作家)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會碰撞出什麼火花?想到陪兒子一起走過的那段辛苦歲月,哇,心有餘悸啊!
現在看到董氏基金會要出這本書,真是為許多家庭高興,有那麼多的醫師提供專業知識,以及諸多實例可以做參考;卻也有點小小嫉妒,為什麼不早點出版呢?害我走了那麼多冤枉路!
如同本書中醫師的提醒:「多數女性過了40歲,就要開始注意更年期的症狀。」咱家大兒子比比進入國中時,我剛好跨入40歲。
他的青春期來勢洶洶,一點都不客氣;我則是處於更年期的「前期」階段,症狀開始隨著兒子青春期給我的挑戰,一點一點慢慢出現,最明顯的是原本其準無比的經期亂掉了,惱人的失眠問題也伴隨而來。
有問題,就要找解決的辦法。真慶幸自己在媒體工作,資訊多、人脈多,我找相關的書籍、找婦科醫師、找心理醫師、找有經驗的朋友,弄清楚更年期是怎麼回事,也明白青春期荷爾蒙會如何「作怪」;接下來,更年期vs.青春期的「對抗賽」,就是自己要努力的事啦!
所謂的自己,指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一家人,甚至是整個家族。我因為尚未到需要特別用藥的階段,所以只要自我調適、慢慢接受即可;但遇到比比難搞定的青春「狂飆」期,可真是需要全家族的長輩,付出更多愛心、耐心和包容心,才能好好陪他走過人生這一段路。
比比是個活潑、陽光的孩子,但從小學五、六年級起,就開始漸漸展現青春期特質--建立自我,以反抗父母的意見來表達自我想法。
到了國中,尤其明顯。不論我和他爸爸多麼用心、耐著性子、想盡辦法,希望和他「和平共處」,卻總覺得這個臭小子「軟硬不吃」,很長一段時間的親子關係緊繃,讓人有著深深的挫折感,甚至開始為了這個孩子的教養問題,影響家庭的根基--夫妻關係。
這代誌有點大條了!從大學時代交往,我和外子的感情就已經打下深厚基礎,一路走來,相扶相持,親自帶大兩個孩子;但在最需要夫妻同心、一起陪著孩子度過狂飆期的時候,我倆卻因為教養觀念和方式不同,而常起口角衝突。這對我來說,可是比親子關係劍拔弩張還更痛苦!
我始終相信,只要夫妻關係和諧,再嚴重的親子問題都可以解決;當驚覺到自己和外子吵架次數日增時,我開始好好反省,冷靜地拖著另一半去找心理醫師幫忙。才去看診兩次,就不必再跑醫院了,因為我找到方法,可以繼續為咱家的「更年期vs.青春期」而奮戰。
方法是什麼呢?
嘿嘿,賣個關子,現在不告訴您,提示一下,全在這本書上!當然,不要光看我的實例,其他人的好方法都值得參考。
不過,還是忍不住要提醒您一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的例子畢竟是別人,您清楚自己孩子的特質嗎?您找得出最適合他的好方法來幫助他嗎?別拿他和別人比較,也不要計較他今天的表現不如別人,只要相信他和您一樣,都有向上、向善的心,貴府「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問題,一定能迎刃而解、平安度過!
安然度過兩代暴風雨
文/柯滄銘(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現任柯滄銘婦產科院長)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婦女的一生將近有40%在更年期度過,絕大多數的更年期婦女都會經歷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變化。因遺傳體質和家庭社會環境的不同,更年期的現象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每個人對抗的方法也差別很大。
一方面,更年期的出現剛好是很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關節退化症等開始發作的時機,不同原因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正確瞭解婦女更年期的身心變化,給予適時的預防和適當的處置,可大幅度提高生活品質。每位婦女都應重視這方面的新知。
另一方面,高齡化的社會也伴隨少子化現象。媽媽本人接近更年期時,寶貝兒子或女兒很多也剛好進入年少輕狂的青春期,小孩的主觀意識特別強,意見尤其多。大人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驅策下,往往忽略小孩的心理感受,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緊張,不容易有良性發展。如何謹慎度過更年期,並協助子女克服青春期的暴風雨,使其發揮個人所長,其重要性絕對高於個人名利或地位的追求。
本書詳盡地提供婦女在更年期、子女在青春期,可能面對的身心問題,及如何解決或減輕問題的方法。此外,書中以大篇幅探討增進親子關係的實用法則,非常值得閱讀。個人從事婦產科工作超過30年,小孩也都成年,讀來仍受益良多。
個人相信:與其花時間,觀看當今臺灣社會的政治口水戰,或聳動腥羶的報導,不如靜下心閱讀《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這本書,相信全家人在身心靈方面獲益會更豐富。(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現任柯滄銘婦產科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