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專欄

產後母子均安,為何會憂鬱

D小姐,剛生下一個健康寶寶,全家和樂、生活美滿。最近2週,卻逐漸出現失眠,心情鬱悶、悲觀、易怒等現象。「生產一切順利,為什麼她會憂鬱?」家人感到不解,陪她至婦產科身心門診求診。
2017-06-27

小朋友也會得憂鬱症嗎?

兒童憂鬱症的比例較成人低很多,但兒童也可能罹患憂鬱症。憂鬱症的病因除了體質因素外,心理社會因素極為重要。兒童因心智較為脆弱,創傷、
2017-06-27

疾病影響心理,憂鬱症恐上身

C先生,58歲,精神科初診病患,經診斷為「嚴重憂鬱症」。除了評估精神狀態,醫師還細問他的身體疾病及用藥史,甚至做初步理學及神經學檢查。家屬不解地問:「這裡不是精神科嗎?跟身體疾病有什麼關係?」
2017-06-27

憂鬱症的心理治療,怎麼做?

A小姐,罹患「重鬱症」。醫師覺得她有負面思考傾向,除開立抗憂鬱藥治療,亦建議A小姐接受心理治療。A小姐對藥物能接受,卻對心理治療有疑慮。「醫師或心理師跟我談談就會好嗎?」她問。
2017-06-27

規律運動,身心健康

運動不只有益身體健康,醫學界也已確認運動能改善情緒、增進心理健康。
2017-06-27

治癒失眠,吻別憂鬱

失眠與憂鬱都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文明病,同時也都是十分消耗社會成本的疾病。不只是醫療上的花費,其直接、間接所花費的社會成本
2017-06-27

21世紀醫師要面對什麼?

前一陣子電視上最熱門的新聞就是: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的人球案。每天打開電視,都能聽到社會各界疾呼醫界需要省思的聲音。衛生署也好、健保局也罷,權責單位無一倖免。民眾對於人球案的熱烈關切,有如日劇白色巨塔的劇情內容,愈是神秘、高不可攀,愈是吸引觀眾注意。當然,落井下石並不應該,看熱鬧外之餘,醫師也到了該學習角色轉換的時候,除需要具有醫術、醫德外,危機處理的能力更是需要加強。
2017-06-27

這樣的荒唐事?

去年12月,社會版出現一件駭人聽聞的案子,一位34歲的女性參加心靈治療課程,進而結識擔任心靈治療引導師的外籍男士。民國91年間,該女性因無法擺脫長期以來,害怕異性碰觸的心理障礙,於是求助此治療師,當時治療師提出,脫光衣服後由異性碰觸全身,藉此讓恐懼徹底消失的心靈治療方式。
2017-06-27

其實我也曾經是個害羞內向的人!老ㄙㄨ:參加社團活動改變了我,能讓我站上台侃侃而談的人生寶藏

前陣子,分享了一則關於談個性內向的TED影片,有網友驚訝的問:「無法想像老ㄙㄨ也是內向的人,可以請問老ㄙㄨ後來轉變、克服的關鍵嗎?」我的確是一位話不多、個性很閉俗的宅男老師,關於那些因個性害羞內向而做出的蠢事,可以講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但是,確確實實讓我能站上台侃侃而談、能面對群眾毫不畏懼,卻是從大學時期開始,從那些參與社團活動的訓練所累積下來的。
2017-06-22

自殺防治的一線曙光

據9月10日路透社發自美國華盛頓的一篇報導,美國國會剛通過青少年自殺防治法案。該法案是以葛瑞特史密斯為名,他因罹患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躁鬱症),於去年22歲生日的前一天自殺身亡。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