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要到海島、海邊遊玩,怎麼可能不塗抹防曬品,做好皮膚防護?防曬沒做好,會有曬傷、曬黑及致癌之虞,但在保護海洋生態的意識抬頭下,如果不重視環境維護,過度使用防曬品,污染海洋生物,進而出現珊瑚白化、雄性魚類雌性化的浩劫,也並非大家樂見。「如何在防曬、愛地球兩大訴求中取得平衡」已成為公眾議題,每個人都有正視及落實兩者之間平衡的責任。
目前研究顯示,對珊瑚及海洋生物有危害的成分皆為化學性,例如:二苯甲酮(oxy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等,因此市面上已推出「珊友好(reef friendly)」防曬品,這是不含危害珊瑚及海洋生物成分的防曬品。然而,防曬品不是只含防曬劑而已,尚有其他成分,這些成分是否對珊瑚、海洋生物友善,還有待科學驗證。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官方網站亦證實如此,「尚無法證明有哪一種防曬品是百分百的『珊友好』(reef friendly)」。
珊友好防曬品無法確定對海洋友善,又該如何挑選防曬品?臺北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建議,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氧化鈦(titanium oxide)的物理性防曬品是最佳選擇,對珊瑚、海洋友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官方網站的說法亦是如此,因這兩種成分是天然礦物,至今並未發現對珊瑚有害,不過強調顆粒小、好吸收的奈米級(nm)物理性防曬品推出之後,卻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
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副教授吳姵萱表示,防曬品的成分中,只有氧化鋅(Zinc oxide)及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二種是物理性,其他則以化學性居多,高達數十種。雖然一般會將防曬品分為物理性及化學性,但市售防曬品八成以上都是混合型,就是試圖在兩類擁有優缺點的成分之間,找到能降低風險、維護健康、保護生態安全、容易使用等多重面向的平衡點,所以挑選時應重視「整體配方」概念,既有防曬效果,又能符合安全要求。
.jpg)
防曬品林林總總,室內防曬品又常與戶外、海邊防曬品不同,讓人眼花撩亂;加上防曬品又分成物理性、化學性及混合型,令人不禁納悶,為什麼擦個防曬品,好像回到念高中物理或化學課本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