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未知的首爾》揭示了權力壓迫、性騷擾、隱性霸凌等職場暗流。職場霸凌通常不會留下外傷,更多時候是在心裡留下無形的裂痕,不論是直接承受攻擊的當事人,還是默默在旁見證的旁觀者,都可能因長期處在緊張、恐懼與自我懷疑中而出現心理創傷。若出現兩個症狀,建議及早求助,不要等到長期失眠才採取行動!
韓劇《未知的首爾》揭示了很多權力壓迫、隱性霸凌。劇中,女主角「未來」得罪公司上層後,被剝奪原本的專業職務,只能在角落處理瑣碎雜務;連會議室裡為同事準備的咖啡,都沒有她的份,也沒有屬於她的座位。當另一位女主角──雙胞胎妹妹「未知」作為替身闖入她的職場後,主管更是刻意指派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企圖給她背黑鍋。
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科杜家興臨床心理師有與企業合作員工協助方案(EAP)的實務經驗,他指出隱性霸凌不同於多數人對「職場霸凌」的既定印象──它不一定伴隨斥責聲或公開衝突,卻會在日復一日的疏離、否定與無力感中,悄悄侵蝕一個人的自信與心理健康。因此,《未知的首爾》不僅讓觀眾對劇中角色感到同情,也引起類似處境者的共鳴。
雅歌身心診所暨柏樂診所心理師團隊執行長黃淑萍指出,職場霸凌分為兩種──顯性霸凌與隱性霸凌。
1. 顯性霸凌:直接的攻擊行為,例如:言語辱罵、肢體攻擊或威脅恐嚇。
2. 隱性霸凌:隱約、間接的攻擊,不易被察覺,例如:
◆冷暴力:刻意忽視、不理睬、不給予眼神交流。
◆排擠孤立:將對方排除在社交圈之外,或長期無法獲得與工作有關的關鍵資訊。
◆謠言中傷:散播不實謠言、破壞名譽。
◆增加工作量:安排不切實際的工作目標,或故意分派過多超出負荷的工作。
隱性霸凌常因「難以舉證」而更具殺傷力,也更容易讓被霸凌者懷疑自己的能力,陷入長期的焦慮與自責。
事實上,這樣的情境正與勞動部《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第四版)》中的規範高度吻合。在「附錄六」中,明列主管可能涉及的不法侵害樣態,包括「主管給特定勞工過重的工作,或要其大材小用去做無聊的瑣事,甚至完全不給其任何事做 。」杜家興心理師說明:「偶爾幫忙庶務無妨,但若長期指派與專業無關的工作,或在團體活動中刻意不通知、不邀請,便可能構成職場霸凌的行為。」
第四版指引特別強調「持續性」──偶發衝突或情緒性摩擦不一定構成霸凌,但若在被指出問題後仍反覆發生,就符合申訴條件。這一修訂回應了隱性霸凌的特性:往往沒有明顯的罵聲或肢體衝突,而是在長時間、反覆的孤立、冷落與否定中累積傷害。黃淑萍心理師強調,職場霸凌的特徵是長期、持續且權力不對等的情況,霸凌者多半位居高位,使受霸凌的人難以拒絕或反抗。
勞動部要求員工數達199人以上的企業,必須落實教育訓練、公告規範與建立不法侵害的申訴管道,且有裁罰,目的正是要防止「看不見卻持續存在」的職場傷害。
被霸凌者與旁觀者都可能心理受創
《未知的首爾》尾聲有一幕格外動人──本來默不作聲的同事,終於向女主角「未來」道歉,承認自己長期以來冷眼旁觀,也承諾這次會站出來發聲。這樣的情節點出被霸凌者的孤立與無力,也呈現旁觀者在壓力下的掙扎與覺醒。
杜家興心理師以「悲傷五階段」來詮釋職場霸凌帶來的創傷歷程:
1. 否認:無論是被霸凌者或旁觀者,初期會說服自己「這只是偶發事件,以後注意就能改善!」若是霸凌的第一位吹哨者,多數主管和同仁會保守看待,甚至抹平事件的嚴重性。
2. 憤怒:確信自己遭到不公平對待時,漸漸累積負面情緒,會從理想人性的角度表達不滿,甚至討厭私下表示支持,卻不願公開站出來的同仁。
3. 討價還價:試著找理由安慰自己,或和他人溝通希望改變現況。此時最苦的是不知道多少程度歸因於自己、多少程度責怪對方和職場。
4. 沮喪:發現職場文化、制度,甚至同事都不支持自己,陷入無力感。能表面接受現實,但心裡的傷害未真正修復。主要是發現能改變的人事物很有限。
5. 接受:認知到職場重視績效,發現並非所有職場都健康,只能暫時委身,養精蓄銳,一邊期待經營團隊改編,一邊持續精進自己,期待轉換更好的職場。
上述過程未必線性發展,受害者常在不同階段間反覆徘徊。在調適的過程,被霸凌者常見的心理反應包括煤氣燈效應──向朋友傾訴時,被回應「你太敏感」或「這很常見,別小題大作」,反倒懷疑自己有問題;長期內耗與回想,讓專注力下降、工作表現變差;申訴時若遇到「吃案或冷處理」,更是受傷;當長期承受壓力,也易失眠、憂鬱、焦慮,甚至出現自殺意念。當霸凌者在組織中擁有強大背景,或職場文化缺乏支持時,被霸凌者更可能習得無助,最後只能離職。
出現2症狀,建議尋求協助
在《未知的首爾》開端,「未來」用盡方法讓自己受傷,她想:「只要明天不用去上班就好……」當她選擇從樓房躍下時,並非渴望死亡,而是希望暫時逃離那間偌大卻無她容身之處的辦公室。這種情境,正是身心已經亮起紅燈的警訊。
何時該求助?杜家興心理師提供簡易判斷法:「如果專注力明顯下降,或覺得工作動機、心情與身心狀況不如以往,就值得向人力資源部門求助。」只要不如以往那麼專心、輕鬆、自在,就必須留意和記錄,不要等到長期失眠才採取行動,求助的時機愈早愈好。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需症狀持續滿 6 個月才能確診,但若重大事件發生超過一個月仍未恢復,便屬於急性壓力症狀。通常人在重大創傷後一個月內能調適回來,尤其前兩週是復原關鍵期。如果這段時間求助,多數人能順利恢復;反之,若延後求助,身心失衡的程度更大,就易惡化成常見的身心疾病。
黃淑萍心理師則提供階段性建議,幫助被霸凌者與旁觀者尋求專業治療:
第1階段》由身心科醫師看診,進行藥物治療,穩定生理症狀,如心悸、胸悶、呼吸急促、失眠、長期頭痛、胃痛,甚至是強烈恐慌者,可透過診斷與藥物治療穩定身體狀況。
第2階段》當強烈生理症狀獲得初步改善,有些人會希望身心更穩定,期許自己更有自信面對工作上的挑戰與困境,或因被霸凌的經驗揮之不去,即使離職、調離霸凌單位,過去相關被霸凌的害怕、恐懼依舊強烈的影響工作狀態,這時候適合長期、穩定且持續的心理諮商會談,由心理師提供個別的情緒支持、釐清心理困擾、學習因應壓力技巧,甚至是協助處理創傷經驗。
尋求諮商可能需要揭露自己的脆弱處,這的確需要勇氣,但早期求助能減少孤立感,從不同的角度剖析問題,也能避免傷害擴大而惡化為長期創傷,若情緒處於低谷,請給自己一個對外求助的機會。
霸凌旁觀者也會經歷不安、內疚與無力
黃淑萍心理師舉個案為例,剖析被霸凌者與旁觀者的心理創傷症狀:
.jpg)
由此可見,職場霸凌的旁觀者創傷,雖然不如直接受害者那麼顯而易見,但有時會出現替代性創傷──好像與受害者一起經歷了被霸凌時相同的生理、心理、情緒反應。
當職場對於受害者或旁觀者缺乏保護機制,面對不公不義,沉默就成為多數人的選擇。不過,杜家興心理師提醒:「旁觀者若原本認為該保護弱勢,但害怕秋後算帳或自覺地位卑微無力改變而噤聲,甚至調整自己的工作態度和價值觀,便容易認知失調。」
圖片來源:富爾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