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皮膚疾病 痣、斑變化莫輕忽,及早發現皮膚癌

痣、斑變化莫輕忽,及早發現皮膚癌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5年7、8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1
收藏 瀏覽數 : 51
痣、斑變化莫輕忽,及早發現皮膚癌

不少人想除斑、除痣,讓臉看起來更潔淨無瑕,卻忽略了斑、痣可能是皮膚癌的早期表現。如何分辨良惡性?何時該進一步確診?本文教你認識皮膚癌警訊,掌握檢查與診斷關鍵。

痣、斑分4大類, 良性也可能惡變?

一般人常將皮膚上的深色印記統稱為「斑」或「痣」,但在皮膚科醫師眼中,它們代表截然不同的狀況,處理方式與預後也大相逕庭。懿聖皮膚科診所院長游懿聖醫師指出,斑或痣依據成因(生理機轉)、治療反應與復發機率,可分以下類型:

1.老人斑:醫學正式名稱為「脂漏性角化」,是良性表皮細胞增生,與老化、日晒相關。相對容易處理,可透過冷凍、電燒、雷射等方式治療,且經過治療後,在同一部位再生成的機率較低。

2.晒斑:主要因紫外線引起表皮細胞變化與局部黑色素增加,雷射可治療,但根本的光損傷仍存在,若未持續防晒,復發率高。

3.肝斑:成因複雜(如荷爾蒙、紫外線、遺傳),為深層色素沉積,極易復發,不建議以高能量雷射治療。

4.痣:是痣細胞的良性增生,細胞本身會分裂繁殖。發生在兒童身上,約有一半機會復發,成人則有1/3至1/5的復發率,需手術切除才能確保根除。

游懿聖醫師表示,區分痣與斑最簡單的方式是「用手觸摸」:若平坦無凸起,較可能是斑;若輕微隆起,則多為痣。不過,此方法並非絕對,有些痣摸起來平坦,而許多老人斑則輕微凸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宗儒補充,有些病灶可藉由外觀或觸感初步辨識,但仍有許多無法單憑肉眼或觸摸判斷,部分痣與斑具潛在癌變風險,或在外觀上與皮膚癌相似易混淆。臨床上較常見的情形包括:

1.老人斑或晒斑的外觀,有時會與黑色素瘤、日光角化症或基底細胞癌相似。

2.痣(尤其是非典型痣)可能與黑色素瘤難以區分。

3.肝斑雖然較少與皮膚癌混淆,但若出現突起或破皮等異常變化,也不容忽視。

即使是老人斑這類良性增生,雖極少直接癌變,仍需警惕外觀變化,可能隱藏或伴隨其他皮膚癌。重點是密切「觀察有無變化」,並且由專業皮膚科醫師進行臨床鑑別與必要檢查。

自我檢查辨警訊,皮膚鏡與切片助醫師確診

民眾如何察覺潛在皮膚癌警訊?皮膚科醫學會推廣的「ABCDE法則」提供實用的自我檢視方式:

A(Asymmetry):外觀不對稱。

B(Border):邊緣模糊、不規則或呈現鋸齒狀。

C(Color):顏色不均勻,例如深淺不一,或出現多種顏色(如棕、黑、藍、白、紅)。

D(Diameter):大小超過0.6公分,或持續變大。

E(Elevation/Evolution):表面快速隆起、擴大、變厚,或出現癢、痛、流血、潰瘍等變化。

李宗儒醫師另提到「醜小鴨徵象(Ugly Duckling Sign)」,若身上有許多痣,其中有一顆的外觀、顏色或型態明顯與周圍其他痣不同,需優先留意。

想提早發現皮膚癌,除了民眾自我觀察有無異狀而及早就醫確診,游懿聖醫師說,經驗豐富的皮膚科醫師會透過肉眼觀察初步判斷,若有疑慮,會再使用皮膚鏡檢查,提供更精準的判斷。

皮膚鏡是成像較細緻的偏光放大鏡,可觀察表皮下的結構有無不對稱的色素分布、異常血管增生、藍白色結構等,是目前皮膚科診斷色素病灶的利器,有助於判斷是否疑似皮膚癌,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切片檢查。

從最常見到最惡性,掌握3種皮膚癌特徵

「皮膚癌」包含幾種不同類型,主要依癌細胞來源分三種:

1.基底細胞癌:最常見,通常呈現黑色或珍珠樣光澤的斑塊或丘疹,伴隨微血管擴張。惡性相對低,不太會轉移,但會局部侵蝕破壞組織,如長在鼻子上可能造成凹陷。

2.鱗狀細胞癌:與紫外線曝晒密切相關,好發於臉、手臂、頭皮等部位。外觀常是紅色、粗糙的腫塊或斑塊,可能潰瘍、結痂且不易癒合。比基底細胞癌危險,可能轉移至淋巴結或其他器官。

3.黑色素細胞癌:最惡性,若進展到第三或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常不到50%。源自黑色素細胞,約有一半的案例是從存在已久的「痣」發展而來,也可能以「新生的黑斑」形式出現。外觀常符合ABCDE特徵。要注意亞洲人常見的「肢端型黑色素細胞癌」,好發於手掌、腳掌、指甲下方等非典型的非曝晒部位,因此更容易被忽略。黑色素瘤若出現破皮或潰瘍,通常被認為預後較差。

誰是高危險族群?增加警覺遠離風險

皮膚癌的發生涉及多重風險因子,分述如下:

1.紫外線曝晒:是最重要的因素,長期日晒累積或短期強烈晒傷,是誘發多數皮膚癌,特別是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的主要原因。

2.膚色較白者:游懿聖醫師指出,天生膚色白皙、易晒傷難晒黑的人,因黑色素保護較少,皮膚癌的風險較高。多數膚色較深、不易晒傷的亞洲人,和白人相比,皮膚癌風險較低。

3.有家族遺傳史:若直系親屬有皮膚癌病史,個人風險會增加。

4.曾患皮膚癌者:李宗儒醫師補充,曾患皮膚癌者,未來再患新癌(可能是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機率遠高於常人。他引用針對基底細胞癌患者的國外研究指出,其五年內再次得到新皮膚癌的風險可達40~50%。

5.全身痣的數量偏多:特別是總數超過50顆時,被認為可能增加黑色素細胞癌的風險。

6.年長者:老化是重要因子,臨床上皮膚癌好發於年長族群。

醫美除斑前停看聽,醫師籲專業評估不可少

在進行任何除斑、除痣的醫美療程前,務必先由皮膚科醫師詳細評估。若未經專業評估便貿然處理,可能將早期皮膚癌誤認為普通斑點,一旦惡性病灶被雷射或冷凍治療破壞表面特徵後,醫師便失去診斷線索,恐延誤治療。

李宗儒醫師提到,有些皮膚癌(如亞洲人常見的「帶色素的基底細胞癌」),可能僅在表面呈現色素,若用雷射去除表面色素,癌細胞可能在下方持續生長,卻不易被察覺,形同「掩蓋」病情。

曾有位長者在醫美診所雷射除斑時,因執行療程的醫師察覺有流血不止、色素過深等異狀,建議轉診至醫院。李醫師為他進行皮膚切片檢查,證實為基底細胞癌,後續安排莫氏顯微手術進行治療。這個案例凸顯了醫美術前專業評估才是確保安全,並避免錯失皮膚癌治療良機的第一道防線。

除斑除痣後留意觀察,異常變化要注意

民眾完成除斑、除痣的療程後,持續觀察同等重要,切勿認為已治療便輕忽,特別是先前未經皮膚科醫師審慎評估者,更應提高警覺。痣細胞有時分布較深,難以一次清除,若非手術除痣,本來就可能良性復發。良性復發的痣通常較小、較淡,但醫師提醒,治療後即使良性復發,外觀也可能變得不規則,建議仍需回診確認。

當治療部位出現下列任何一項警訊時,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1.傷口癒合異常:傷口超過兩週仍未癒合,或是癒合後卻反覆不明原因流血、破皮、搔癢、疼痛;尤其需警惕黑色素瘤可能快速變化。

2.傷口癒合後,短期內(如兩個月內),範圍比原來更大;顏色更深、不均勻或出現多種雜色;邊緣不規則或模糊。

出現上述警訊,可能代表治療不完全,或先前未被診斷出的惡性病灶正在發展。建議術後發現異常變化或有疑慮,都應盡快回診,接受專業檢查與評估。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