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皮膚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不再癢!超關鍵保濕跟著做

異位性皮膚炎不再癢!超關鍵保濕跟著做

出處/ 2015年6月號/第33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401
收藏 瀏覽數 : 4401
異位性皮膚炎不再癢!超關鍵保濕跟著做

肌膚保溼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很重要,水分夠、保濕度佳,自然降低發癢機會。乳液、乳霜、滋養油……什麼樣的產品才適合?讓皮膚科醫師教你保濕祕訣!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因皮膚太乾而感到搔癢,或用錯保濕產品導致渾身不對勁,種種情況不但讓身心飽受折磨,乾癢而狂抓的後果,也會讓皮膚發炎的狀況雪上加霜。因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好保濕工作是當務之急!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蔡秀欣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神經較為敏感,閥值(外在刺激的耐受性)較一般人低,很容易感覺乾癢,尤其皮膚乾燥時,癢的感覺會更為難受。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本身角質保水能力較差,水分散失比較快,因此需靠外在保濕把缺少的功能補救回來。

勿頻繁更換保養品
以免適應不良

市面上保濕產品琳瑯滿目,到底要怎麼選呢?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又要特別注意什麼?臺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建議,患者在購買保養品前一定要試用,若是身體保濕產品,可塗抹在手肘內側;臉部保養品則擦在耳後或耳前測試,觀察3天左右,如果沒有過敏再長期使用。

蔡秀欣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為敏感,不管是成分或質地都可能導致不適,若找到合用的保養品,可長期使用,切忌換來換去,以免適應不良。

坊間標榜「醫藥級」或「醫美級」的產品,是否比較有效?二位醫師異口同聲表示,政府法規並沒有這樣的分類,廠商會用這樣的字眼,主要是想將舖貨的通路區隔開來。不過,強調自己是醫療級或醫美級的廠商,很多都是有大型研究報告或做過人體試驗,而醫師也會根據這些資料判斷是否適合推薦給患者。

皮膚科常推薦的保濕產品

門診時常有病患直接詢問皮膚科醫師,哪個品牌的保濕產品較好?哪個用起來比較不會過敏?臺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基於幫助病患的立場,她們會推薦自己瞭解的產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蔡秀欣則認為,醫師推薦的產品代表有經過專業的把關,病患使用起來也較為安心。以下為醫院常推薦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產品,在醫院、藥局或網路都可以買到。

洗劑應避免刺激或
過度清潔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天生保水功能較差,洗劑的使用要更小心,洗淨力太強的產品會帶走太多油脂。黃毓惠醫師指出,一般洗劑都含有「界面活性劑」,利用其親油性將髒污帶走。由於界面活性劑是洗劑的必要成分,因此很難避免,不過,含有「SLS」界面活性劑的產品清潔力較強,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要選購含此成分或強調「深層洗淨」的產品。

除了SLS界面活性劑之外,蔡秀欣醫師認為香精、皂鹼也是造成患者皮膚刺激的原因,因此挑選產品時一定要注意是否有「無香精(fragrance free)」、「無皂鹼(soap free)」 的標示。

保養品不要一味追求滋潤度
以免悶、黏、不舒服而發癢

市面上保濕用品種類眾多,常見的有Ointment(膏)、Cream(霜)、Lotion(乳液),到底有何不同?蔡秀欣醫師解釋,膏的成分以「油脂」為主,霜則是「油包水」,乳液有「水包油」或「油包水」二種型態,但水的成分高於油。

就滋潤度而言是膏>霜>乳液。不過較濃稠、油膩的保濕產品,相對的,質地也會感覺較厚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因此覺得悶、黏、不舒服,反而造成發癢的情況。

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選擇保養品時,不要一味的迷信「滋潤度」,應該以自己能忍受的最強保濕力產品為主,例如使用乳液,若感覺保濕力不夠,可試試保濕霜,萬一不適應,就趕快換回原來的產品。不過,假如有傷口,含水比例較高的乳液可能會造成刺激、刺痛,最好暫時避免使用。

很多患者一聽到「天然」、「植物性」的產品,就以為配方較溫和,較不會引發過敏,黃毓惠醫師澄清,這是錯誤觀念。每個人過敏的成分不一定相同,天然或植物性配方不代表百分之百安全,即使是溫和的乳木果油或燕麥芯也是有人過敏,以臨床經驗來看,礦物性油脂如凡士林,反而對其過敏的人很少。

凡士林的成分相當單純,以礦物油為主,幾乎不含水,因此不會有細菌滋生,不需添加防腐劑,所以較不會引發過敏,很多皮膚科醫師會推薦皮膚角質層受損的病人使用,其缺點是較為悶熱,因此病患未必用得習慣。

市面上也有強調滋潤度良好的動物油脂產品,例如綿羊油,不過有些人對羊毛脂(lanolin)過敏,這也是醫師較少推薦這類產品的原因。

不管動物或植物油脂都無法避免過敏,標榜寶寶使用的「嬰兒油」是否情況會好一些呢?由於嬰兒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特性是會吸附水分,當環境濕度夠時,甘油會把水分吸進皮膚裡;相反的,若在太過乾燥的環境下,甘油反而會把皮膚裡的水分吸出來,因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使用嬰兒油,可能會導致皮膚情況愈來愈糟。

此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挑選保濕產品應該掌握「成分愈單純愈好」的原則,擦的頻率愈多愈好,若真的無法做到常補充保濕品,至少早、中、晚及睡前各擦一次,保濕的效果才會明顯。

做好保濕
就能修護肌膚

    
保濕產品的成分不斷推陳出新,近來燕麥芯、脂肪酸、神經醯胺、角鯊烯都是很夯的成分,有些主打能重建受損的皮脂膜,有些則標榜與人體皮膚組成的成分相似。蔡秀欣醫師指出,燕麥是很早就研發出來的成分,不過,近幾年發現燕麥芯才是修復皮膚的主要功臣,因此廠商就將燕麥芯萃取出來,強調成分的珍貴。

至於脂肪酸,則是皮膚重要的油脂成分,而神經醯胺及角鯊烯皆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肌膚結構較欠缺的物質。不過,黃毓惠醫師強調,人體皮膚組成的結構十分複雜,除了成分之外,跟比例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並非在肌膚上塗什麼就能補充什麼。很多患者在使用產品後會感覺皮膚恢復正常,主要是這些成分發揮了保濕功能,因此能達到修護的效果。

多泡澡有助保濕嗎?

網路上傳言,每天泡2至3次澡,水溫控制在攝氏38至40度,並且每次泡10至15分鐘,可讓皮膚濕潤,減緩不適。

正解》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蔡秀欣表示,這樣的作法是源自國外的衛教網站,不過,卻漏了最重要的重點,那就是:「泡完3分鐘內要補充油脂保濕」。

正確作法是藉由10至15分鐘的泡澡來讓角質層吸飽水,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水分,讓身體保有濕氣及小水珠,接著趕快塗上能鎖水、含油脂類的保濕產品。時間允許的話,可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效果會更好。

由於人體體溫37度,因此38至40度是洗澡適當的水溫,溫度太高會讓血管擴張,皮膚容易變紅、發炎,溫度太低會讓血管收縮之後又反射性擴張,效果都會打折扣。無法泡澡的人可使用局部濕敷的方式,之後再塗上含油脂的保濕品,同樣能達到保濕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國外的生活習慣並不是天天都洗澡,因此這樣的作法可能有幫助。但是在臺灣,天天洗澡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如果能夠在每天洗完澡後立刻擦上保濕度足夠的保養品,應該就會有不錯的效果,是否仍需要依照國外網站的建議這麼做,值得商榷。

臺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則提醒,水對有傷口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而言是一種刺激,因此不鼓勵患者輕易嘗試,況且每日例行的沖澡就能讓角質細胞含水,不建議刻意每天再泡2至3次澡。

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蔡秀欣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