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影視異想 《永夜星河》揭砂鍋釉面重金屬讓人腹痛!燉補怎麼避免吃進有毒金屬中毒

《永夜星河》揭砂鍋釉面重金屬讓人腹痛!燉補怎麼避免吃進有毒金屬中毒

出處/ Web only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400
收藏 瀏覽數 : 4400
《永夜星河》揭砂鍋釉面重金屬讓人腹痛!燉補怎麼避免吃進有毒金屬中毒

熱播劇《永夜星河》中,虞書欣飾演的女主角凌妙妙穿越為遊戲玩家,必須完成任務才能重回現實。有一回,要角慕瑤因劇情設定,喝完湯藥腹痛不止,導致妙妙被丁禹兮飾演的男主角慕聲了斷,反覆卡關。過程中妙妙不斷嘗試改變結局,沒想到慕瑤腹痛竟是「對砂鍋釉面的重金屬過敏」,換鍋煮藥才過關!砂鍋是進補或藥膳的烹煮器具,怎麼避免吃進有毒金屬?若中毒該如何檢測與排毒?

不想吃進有毒金屬,最好挑選原色砂鍋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兼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說明,「重金屬中毒」的說法並不準確,因具毒性的金屬並非盡是重金屬,如常涉及食安風波的「鋁」即是低密度金屬,以「有毒金屬」稱呼更為確實。此外,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砷」,雖非金屬,但因理化性質與金屬類似而被歸類於重金屬中,也可統稱為有害的微量元素。

釉(glaze)是指篩選自長石、石英、硼砂、白堊、陶土等特定礦物,依一定比例加水混合成漿塗抹於器皿表面,經燒製後形成玻璃質薄膜。上釉如同在器皿上添加一層保護,具有提升強度、硬度及抗腐蝕的能力,且更易清潔、不易滋生細菌。此外,上釉還能讓器皿裹上豐富的色彩及美麗的彩繪裝飾。

不過,陶藝家劉良佑曾在〈陶藝傷害輯要〉提及,釉藥與色料中皆包括有毒金屬,提醒同行或同好製陶時應預防傷害。顏宗海醫師以醫學角度說明,無論是砂鍋本身或是表層的釉面,涵括的有毒金屬相當複雜,最好的方法是:「料理避免使用內層有色彩的砂鍋、瓷器或陶器等器皿。」砂鍋的外層可以有豐富、亮眼的顏色,但與食物接觸的容器內層、會被熱氣充斥的鍋蓋內側,都應維持原色。

鉛與鎘是最常出現於顏料、色料中的有毒金屬,前者的傷害遍及全身器官,後者則以骨頭和腎臟為主。烹煮時避免冷熱交替、乾燒,導致砂鍋出現裂紋;清洗時,避免使用金鋼刷傷害釉面,這些有助於避免吃進有毒金屬,但顏醫師仍認為最根本之道是「選用原色的砂鍋」。

勿常吃鮪魚罐頭非「防鋁」,而是防汞、雙酚A

鋁是僅次於氧與矽元素,地殼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也是地球上蘊藏量最豐富的金屬。因此,從裝酒水的鋁罐、掀開即可吃到魚肉的罐頭,到鴨血、油條等平民美食,以及鬆餅、蛋糕、麵包等添加膨鬆劑的西式烘焙食品,就連胃藥都可見到鋁的蹤跡。

此外,鋁也是最受汙名化的有毒金屬之一,顏宗海醫師聲明:「現在仍沒有證據顯示常使用鋁鍋會吃進鋁,並造成老年癡呆。」不過,相較於腎功能正常,可以自行排除有毒金屬的一般人,有研究發現洗腎者更容易鋁中毒,進而導致腦部與骨頭病變。

有報導建議不要常吃鮪魚與旗魚罐頭,顏宗海解釋並非罐頭是鋁製品的緣故,而是因大型魚位處海洋食物鏈的頂端,累積較多的汞含量,以及荷爾蒙干擾物―雙酚A常做為罐頭內壁塗層的原料,其會影響生殖及發育,過度接觸恐造成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如何避免吃進有害的鉛、汞、鎘、砷?

有毒金屬很多,以下介紹鉛、汞、鎘、砷等4大常見的有害微量元素,在哪些飲食情況下易接觸,應小心避免,以及中毒時會引發哪些症狀。

鉛中毒
鉛可能來自流經老舊水管的自來水、餐桌上的鮮豔餐具與食器,華人偏好的大骨湯、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也可能含有鉛,應盡量減少接觸。

鉛中毒會影響全身器官,又以造血、消化、神經、循環及泌尿系統的傷害最嚴重。以下針對各系統羅列中毒症狀:

  • 造血系統:貧血。
  • 消化系統:長期便祕、下痢、噁心、食慾不振或腹部絞痛。
  • 神經系統:成人智力下降、反應遲鈍、倦怠、運動失調、知覺障礙和退化性腦部病變等;兒童則易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響智力發展。
  • 循環系統:慢性腎臟疾病。
  • 泌尿系統:高血壓、痛風及心臟血管疾病。

中毒
汞以三種型態存在於自然界,分別為元素汞、無機汞、有機汞,而有機汞中包含的「甲基汞」常累積於大型魚體內,且人體吸收率約95%。目前國內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大型迴游性魚類,如:鯨魚、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所訂立的甲基汞含量標準為2ppm以下,據此標準建議一名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每週攝取量不宜超過80公克,約莫自己的半個手掌大的份量。

甲基汞經由腸胃吸收而累積在腦部組織,會導致中樞腦神經異常,症狀有視力障礙、無力、動作無法協調、感覺及聽力喪失、關節痛、智能低下,以及不自主抖動等。

中毒
1982年臺灣發生首起「鎘米事件」,因工廠不當排放具有鎘的工業廢水,使得農地受到污染,進而種出鎘米。由於鎘跟鉛一樣,也會被用來製成顏料,使用五顏六色的吸管或餐具也可能會吃進鎘,應少使用。

日本曾出現鎘中毒而導致「痛痛病」的案例,這裡的痛是取自病人因骨骼病變,容易骨折、軟骨症,使得關節與脊骨相當疼痛。此外,鎘的半衰期(指某種特定物質的濃度經過某種反應降低到剩下初始時一半所消耗的時間)達20年以上,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嚴重影響腎功能。

中毒
1950年代,臺灣西南沿海地區有民眾因末梢動脈阻塞、雙足發黑,經調查證實與長期飲用受砷汙染的井水有關。顏宗海醫師說明,慢性砷中毒常是長期飲用受到砷汙染的地下水,或是食用砷汙染水所灌溉的農作物,也可能是在食物製作過程中使用了受汙染的水源。

砷分為二種,有機砷常存於海產中,無毒卻易干擾毒性檢測,因此會特別叮嚀受測者至少3天不吃海鮮相關食物,如能一週以上不吃更能避免干擾總砷含量。至於無機砷則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會增加膀胱癌、肺癌和皮膚癌的風險。

長期暴露於具無機砷的環境,除了會增加罹癌風險,也會有貧血、周邊血管病變、四肢壞死(烏腳病),與皮膚病變、神經病變,及肝腎功能異常等併發症。民眾如果誤食劇毒三價砷(砒霜),則會有噁心、嘔吐、血樣稀便、腹絞痛、肌肉痙攣及臉部水腫等急性中毒現象。

砷是水溶性化合物,顏宗海醫師建議煮飯前以自來水洗米至少3次,將砷及其他水溶性化合物洗掉,可減少有毒物質殘留。

4大有毒金屬常見接觸點及症狀


食物中毒怎麼檢測、如何排毒?

如果身處有毒金屬的高風險環境,現有三種檢測方式,顏宗海醫師說明,醫院多採用前兩種方式。

1.血液檢測:適合用來檢測當前的急性接觸或急性暴露,是最常見的方式。

2.尿液檢測:檢測體內殘留的有毒金屬;此外,亦可作為激發測試,比較螯合劑使用前後的差異。

3.頭髮檢測:反映出過去幾個月的累積,慢性暴露或接觸。

現代環境充斥著接觸有害微量元素的各種風險,盡可能追求無毒生活之餘,顏宗海醫師補充,毒物分成水溶性與脂溶性,有毒金屬多屬前者,會經過腎臟並藉由尿液排出,這類型毒物可利用「多喝水」幫助排毒;後者則是經過腸胃道從糞便排出,則需「多補充新鮮蔬果」來排除。

網路流傳十大排毒食物的文章,但內容籠統,且未確實說明該食物能排除哪一種毒素。顏宗海醫師舉例,許多文獻指出香菜可排除鉛中毒,「如果擔心體內有鉛累積,吃香菜可幫助鉛的螯合,這在醫學上是有支持的。」不過,臨床上用香菜解毒,緩不濟急,現有口服解毒劑如DMSA(Dimercaptosuccinic acid,又稱succimer),以及注射用的DMPS(2,3-dimercaptopropanol-sulfonic acid),兩種重金屬螯合劑都能更有效地將毒素排出體外。若民眾懷疑吃進「有毒金屬」,可到醫院的毒物科做檢查,以便醫師進一步治療。

參考資料
1: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54736
2: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P0070600.pdf?183655846
3:https://www1.cgmh.org.tw/branch/cgc/(X(1)S(051w3o5oyno0yhp5oe1d1iij))/HeadLine/Detail?CategoryId=3&Id=5&DetailId=4170&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4:https://ryoritaiwan.fcdc.org.tw/article.aspx?websn=6&id=3211
5:https://www.edh.tw/media_article/671
6:https://ryoritaiwan.fcdc.org.tw/article.aspx?websn=6&id=3045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