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藝人趙露思失語經復健恢復,哪些原因造成失語症、如何診斷

藝人趙露思失語經復健恢復,哪些原因造成失語症、如何診斷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5年5、6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1
收藏 瀏覽數 : 91
藝人趙露思失語經復健恢復,哪些原因造成失語症、如何診斷

大陸藝人趙露思去年底因憂鬱症、短暫失語症而停工,復健後已恢復演藝活動,但仍引發大眾對「失語症」的關注。其實,失語症非罕見疾病,臨床上不乏中風或腦外傷患者出現失語狀況。然而,並非所有「說不出話」都代表失語症,先了解成因、分類與診斷程序,才能為後續治療與康復奠定良好基礎。

失語症分3大類型

失語症是指大腦語言區塊受損,導致語言理解及表達出現障礙。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教授醫師暨神經復健科主任蔡泊意指出,大腦左半側有兩個主要的語言區域:位於額葉下部、負責語言輸出的「布洛卡區(Broca's area)」,以及位在顳葉後上方、掌管語言理解的「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若是這兩大區域或連結兩區的重要神經纖維受到損傷,患者便可能出現說話或理解困難。

根據受損區域不同,失語症約可分為以下類型:

1.表達型失語症(非流暢型失語症):當布洛卡區受損時,患者雖具備理解語言的能力,但可能講不出話來,表達變得緩慢且斷斷續續。

2.理解型失語症(流暢型失語症):若是韋尼克區受損,儘管患者的語速正常、語句連貫,能流利說話,但內容可能缺乏意義、沒有文法、難以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聽不懂別人的話,而別人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3.全面性失語症:語言表達和理解功能皆受到影響,幾乎無法正常的交流溝通。然而,這類患者的狀況並非固定不變,思比語言治療所所長、語言治療師張詠絜表示,部分患者在中風初期可能出現全面性失語症,但隨時間演變或復健後,語言能力可能逐步改善。如理解功能漸漸恢復,轉變成表達型失語症,即患者能理解他人話語,但仍難以流暢表達。

腦中風、頭部創傷、壓力,都可能引發失語症

失語症一般源自大腦語言區的損傷,可能由多種因素引發,以下是主要危險因子:

1.腦中風:腦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或破裂出血(出血性中風),語言區可能因缺氧或受壓迫而受損,導致失語症。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失語症成因,特別是左半腦受影響的中風患者,較易出現語言功能障礙。

2.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晚期,皆可能影響語言區的神經元,以致患者逐漸喪失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

3.頭部外傷:車禍、跌倒或劇烈撞擊可能造成腦部損傷,傷及語言中樞。

4.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嚴重的腦炎、腦膜炎或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損害神經組織,進而波及語言中樞。

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引發失語症。蔡泊意醫師補充,有些患者的發聲器官與大腦結構皆無異常,卻可能因重大精神壓力或心理創傷出現突發性語言障礙,如講話內容異常、無法組織句子,甚至完全無法說話。這類「心理性失語症」患者通常需要心理治療介入,而非單純的語言復健。

這些非失語症!釐清常見的語言障礙

失語症源於大腦語言中樞受損,但有些語言障礙雖然表現類似,實際上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診斷與治療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正確辨別與應對。以下是幾種易與失語症混淆的狀況:

1.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這類患者可理解語言,也具備說話能力,但在特定情境下無法開口,例如面對陌生人或壓力時沉默不語。以前陣子熱播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之女主角為例,她並非喪失語言能力,而是因童年創傷在某些情境下選擇不說話。此病源自心理壓力,治療方式應以心理治療與行為訓練為主。

2.構音障礙(Dysarthria):當負責發聲的肌肉(如舌頭、嘴唇、聲帶等)因神經損傷無法順暢運作時,患者可能出現說話含糊不清或聲音微弱的狀況。儘管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正常,但因為發音器官受影響,使得言語表達不清晰。

3.吶語症(Dysarthria):屬於構音障礙的一種,是其中較常見的類型,特徵是語速變慢、聲音微弱、氣息不足,常發生於帕金森氏症或中風後,影響發音的流暢度與音量。

失語症如何診斷?
臨床評估比影像檢查更關鍵

失語症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評估,透過標準化測驗確認患者語言功能受損的程度,並區分不同類型。蔡泊意醫師說明,目前普遍的評估工具為Boston失語症測驗(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與以台北榮總失語症測驗為基礎發展的CCAT(簡明中文失語症測驗)。

醫師會透過臨床觀察與測驗,判斷患者的語言能力受損範圍與嚴重程度,內容涵蓋聽覺理解、語言表達、構音能力及傳導功能,以確定失語症的類型。例如,部分患者能夠說話,但無法理解他人語言,屬於聽覺理解障礙;部分患者理解能力正常,但表達困難,可能為表達性失語症;若患者在重複詞語時出現困難,可能屬於傳導性失語症;而完全無法理解或表達語言的情況,則為全失語症。

除了語言測驗,會建議影像學檢查確認腦部是否有病變或排除其他潛在疾病。常見的檢查方式包括腦部電腦斷層掃描(CT)與磁振造影(MRI),其中MRI可提供更細緻的影像,幫助辨識腦部梗塞或結構性病變。此外,正子掃描(PET)可作為輔助工具,評估腦部的功能性代謝狀況。在研究領域中,有時會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讓患者在掃描時觀看圖片並進行命名,以觀察大腦語言區的活躍情況。由於fMRI需較長時間且資源需求高,僅限於研究用途,並非常規檢查。

雖然影像學檢查能提供輔助資訊,但失語症的診斷仍需透過臨床對話與語言測驗來確認,因影像結果不一定能完全反映患者的語言功能表現,也無法單憑影像確定病情程度。即使影像顯示語言區受損,部分患者仍可能透過其他腦區的代償機制來維持語言能力,因此需綜合臨床觀察、語言測驗與影像檢查結果,才能準確評估語言功能。

此外,並非所有失語症患者的語言功能受損都是永久性的。在某些情況下,語言障礙可能只是暫時的,這也說明了為何影像結果與患者實際語言能力可能有所出入。

例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可能導致短暫的語言功能異常,但通常會在24小時內恢復。若語言障礙持續存在,則需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更嚴重的腦部病變。同樣地,腦震盪也可能影響語言功能,但由於腦震盪造成的神經纖維損傷可能過於細微,標準MRI未必能偵測出異常,因此醫師常會透過患者的臨床表現,評估恢復狀況。

失語症的成因與表現多元,診斷需經由臨床評估來釐清,所以,若您或家人出現語言困難,務必及早就醫進行專業評估,掌握康復契機。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