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高溫導致熱中風或熱致死事件頻傳,起因與心臟病發有關。研究顯示,當氣溫達32℃以上,氣溫每上升1℃,心肌梗塞風險增3~4%。心肌梗塞非老年人專利,50歲以下的心梗族群越來越常見,炎夏想護心防猝死,醫師叮嚀這些事勿做!
高溫為何會引發心肌梗塞或心臟病?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宇平診所院長暨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分析原因如下:
高溫誘發心肌梗塞3原因
1.血液黏稠度增加
心肌梗塞是血液凝結成血栓後阻塞血管造成。人在高溫環境下易流汗而散失水分、造成脫水,尤其台灣夏季高溫濕熱,當人體水分不足時,血液黏稠度會上升,提高血栓生成的機率而導致血管阻塞。
2.發炎反應增加
研究顯示,在高溫環境下身體會產生發炎物質,形成發炎反應,例如:在陽光下過度曝晒會導致晒傷,身體泡熱水後皮膚會泛紅、甚至燙傷,這些發炎反應也會增加血栓的生成,提高心肌梗塞機率。
3.心臟負荷增加
當環境溫度上升時,人體為了防止過熱,周邊血管會開始擴張、排汗來散熱,但這麼做心臟必須更用力收縮,以便輸出血液、加速全身血液循環,所以天氣過度炎熱時心臟的負擔會比較重。
夏季白天除了戶外氣溫高,劉中平醫師提醒,有些室內的工作環境也過熱,例如:沒有冷氣的廚房、倉庫、烘培坊、準備裝潢而無空調的空間等。這類環境常因排氣功能不佳,導致室內過度濕熱而使汗水無法蒸發、體溫無法下降,造成心臟受損或熱中暑。
無論戶外或室內,都要避免在高熱環境下久待。如果必須在高熱環境下工作,在室外需做好遮陽及防晒,室內則要保持通風、用冷氣或電扇降溫,可適時用濕涼的毛巾擦拭身體、幫助散熱,重要的是要分次喝水,防止血液變濃。如果大量流汗,還要補充水果或運動飲料,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引發心律不整。盡量穿透氣排汗的衣服,避免悶熱無法順利降溫。
快速或大量喝冰水和吃冰
會引發心律不整
除了高溫環境,「溫度劇烈改變」也是引發心肌梗塞的元凶之一。劉中平醫師說,近年來氣候變遷,氣溫會突然爆冷或爆熱,兩者都對心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國內外研究也發現,「突然快速或大量的喝冰水和吃冰,會引發心律不整」。
擔任台灣血脂衛教協會理事長的吳彥雯醫師解釋,心臟在食道的正前方,而心臟下面就是胃。一般人的體溫約37℃,當大量的冰品快速進到體內,正好貼近並衝擊心臟,使心臟瞬間受到刺激,而食道跟胃也易痙攣。劉中平醫師也說,許多青少年常一打完球,就猛灌整瓶冰礦泉水,這個舉動非常危險,因為當血管急速收縮就易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水最好是一口一口慢慢喝,不要一口氣喝超過1/3瓶。
頻繁進出冷氣房或悶熱處
溫度劇烈改變恐心臟病發
除了飲食之外,吳彥雯醫師也提醒老人家夏天勿頻繁進出冷氣房或悶熱處,因為血管在冷的環境會收縮,出冷氣房後,若走到炎熱的廚房或陽台,溫度馬上變高,前後溫差甚至高達十幾度,如同一下經歷了四季,易對心臟形成沉重的負擔。她提醒民眾,在家不要把冷氣調得太冷,如果要從很冷的冷氣房走到很熱的地方,一定要注意溫差的調適,尤其上了年紀之後,體溫調節能力會下降,更要小心。
此外,還要注意在所有慢性病中,最易在高溫環境下發生熱傷害的高危險群是「糖尿病」跟「腎臟病」患者。吳彥雯醫師分析,這可能跟此族群患者身體虛弱、體溫調節能力下降,交感、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變差有關。
心梗非老人專利
留意男女症狀大不同
近幾年來,心肌梗塞有持續年輕化的趨勢,同年齡的人跟過往相比,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不斷攀升。劉中平醫師臨床上見過最年輕的心肌梗塞者僅20、30歲,可能原因是現代生活方式與過往大相徑庭,不僅食物數量和種類比以往多,飲食習慣也偏好重油、重鹹、高糖;作息方面不只工作時間變長,許多熬夜和晝夜顛倒的人,也讓心臟血管常處於緊繃狀態;工作也從勞動型態轉變成靜態、久坐為主,使血液循環欠佳,更易引發腦中風和心肌梗塞。
在男女比例上,50歲之前,男性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遠高於女性,這是因為女性會分泌雌激素保護心血管。不過,劉中平醫師提醒女性,避孕藥大部分含女性荷爾蒙,若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易過量,反而易升高血栓及心臟病發的風險。
當女性50歲後進入更年期,心肌梗塞的風險就會急速上升到跟同年齡的男性一樣高。加上女性平均比男性長壽,所以80歲以上的族群,女性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反而高於男性。
吳彥雯和劉中平醫師提醒,男性心肌梗塞常出現嚴重的胸痛、胸悶、心悸、冒冷汗等症狀;女性則較少劇痛,多以悶、喘為主,或感覺無力、頭暈、手腳麻、上腹痛或噁心等,甚至無症狀的比例也較多,因此易被誤診或跑錯科,甚至心肌梗塞好幾天後才被發現心臟衰竭。呼籲女性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自我安慰,以為不對勁只是太累而延誤就醫。
眼睛血絲多
代表血壓高、恐中風?
曾有報導指出:「高溫環境易使血液變濃稠,增加血管負擔。若血絲頻繁出現在眼角,加上出現頭暈、胸悶、血壓忽高忽低等症狀,可能是體內嚴重缺水和血壓升高的信號。」
對此,吳彥雯醫師表示,眼睛出現血絲的原因很多,可能患者有乾眼症,或眼睛發炎等,臨床上很少用眼睛血絲來判斷是否脫水。劉中平醫師也說,過去眼科做了很多血絲相關的研究,主流診斷認為眼睛出現血絲跟用眼過度、疲勞或眼壓高較有關係,跟高血壓的直接關聯性不多。
別因高血壓未明顯不舒服就擅自停藥
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mmHg即偏高,140/90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但美國心臟協會(Ameria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近年來不斷呼籲:高血壓是一種無症狀的疾病,收縮壓在160mmHg以下,幾乎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
劉中平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因高血壓初期沒有症狀而疏忽、沒有吃藥,但收縮壓只要超過130mmHg就會傷害血管,很可能前十年收縮壓都處於140、150mmHg上下,如果沒有改善或治療,就會持續造成血管受損。等到出現頭暈、頭痛、視線模糊等不適症狀時,往往血壓已高達170、180mmHg,甚至無預警的直接中風和猝死。
許多患者常認為「我沒有症狀,不可能高血壓」或者「高血壓沒讓我不舒服,不需要吃藥」,劉中平醫師澄清,這都是錯誤觀念。高血壓跟糖尿病、膽固醇過高一樣,只有檢查才會知道。若檢查出來,醫師覺得要用藥治療,就要聽從醫囑按時服藥,千萬不要憑感覺或症狀擅自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