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退休準備 許自己一個富裕人生

許自己一個富裕人生

出處/ 2007年12月號/第25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415
收藏 瀏覽數 : 3415
許自己一個富裕人生
據統計,目前60歲以上老人,只有一成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有兩成有獨立生活能力、有四成需依賴他人生活……想讓退休或轉職後的人生更富裕、美好,如何聰明布局,才能達到目標?73歲的吳長鵬教授,幾年前從台北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所退休,但退休後的生活,竟比退休前還忙碌,因為很多人以為他退休後生活比較輕鬆,各類邀約不斷,不管是邀請擔任繪畫評審,還是大學顧問,或朋友邀約一同旅遊,吳長鵬的退休生活多采多姿,也讓很多人羨慕。
 
同樣是73歲,白爺爺的退休日子顯得令人擔憂。雖是吃公家俸,每個月有退休金可領,但為了幫兒子還房貸,因此動用老本,不要說出門旅遊,生活開支也是能省則省,本來晚年應衣食無虞,現在還要為錢傷腦筋,也因經濟壓力大,常抑鬱寡歡。
 
 
年長者不想退休
年輕者卻躍躍欲試
 
根據台北市社會局統計,目前60歲以上老人,只有一成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兩成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四成需依賴他人生活。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在今年7月,針對目前仍有工作的人士做問卷調查,結果在有效樣本1207份中,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愈年輕的人士,預估退休年齡的時間愈早,相反的,年紀稍大的受訪者,反而希望延緩退休年齡。」
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同時也是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邱顯比指出,這項委託政大民調中心做的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受訪者,72%的人認為,應該到60歲以上才考慮退休;介於20~30歲的受訪者,卻認為50~59歲就可退休了。」
他分析,這樣有趣的結果能看出,目前上班人口對年齡感受有很大的差別。50歲以上的人,很瞭解目前身心狀況良好,覺得再多做10年、20年都沒問題,但20~30歲的年輕人口,可能無法感受到年齡大後的身心狀況,因此,認為早點退休是應當的!
 
 
未來退休年齡往後延
退休金也延後領取
 
還有一種希望早日退休的原因是,生活壓力大,生活很沒有品質,期待退休有錢又有閒。像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醫師許馨文就說,她和先生年輕時拚命賺老本,打算50歲就退休,到時還有體力遊山玩水,要用力玩。因此,夫妻倆26歲開始購買各類基金或投資型保單,希望日後實現退休有錢、有閒、有體力的日子。
儘管年輕人打著如意算盤,但邱顯比表示,隨著醫學愈來愈發達,壽命愈來愈長,很多60歲的現代人,體力狀況和10幾年前的50歲差不多,所以很多國家都在研擬延緩退休年齡。
目前政府即研擬將勞基法中強制退休的年齡延長,從60歲延至65歲,各項退休金請領的年齡也將跟著延後,預備從65歲提高至67歲。不僅台灣如此,美國和日本也研擬延後請領退休金的年齡,如:日本就將政府年金請領的年齡延至70歲,美國也將在2017年從現在的65歲延長至67歲。
也就是說,一個20歲就開始工作的人,過去工作滿25年,45歲就可領退休金,以後退休金請領時間是65或67歲,想要提早退休,財務的規劃必須更健全。
 
 
事先沒妥善規劃
退休後失去重心的日子更難熬
 
「還有,如果太早退休,就怕生活太無聊!因此,退休後一定要找出規律活動。」邱顯比的觀察完全符合很多退休人士的心聲。退休18年的83歲郎爺爺,就是個例子,剛從榮民總醫院退休時,他非常不適應,尤其以前有祕書幫忙記錄大小事務,退休後,只能自己安排所有大小事情。
 
郎爺爺說,「我後來發現,退休後,一定要找個規律的事情來做,否則生活會失去重心。」於是,他發揮旺盛求知欲,每天到附近圖書館報到,更親自記錄借書情形,每個月審視借書成績,讓退休生活很有成就感!
 
郎爺爺認為,退休心境很重要,如果沒有好好打理退休生活,可能會頓時悵然若失,失去重心的日子更難熬。過去上班可能會巴望退休,但如果沒有好好計畫,退休日子會枯燥乏味,甚至想重返職場,「就算自認體力足以應付朝九晚五的日子,但職場未必希望雇用年紀大的人。」不過,郎爺爺還算幸運的,不用考慮經濟來源,很多人退休後,還要面臨經濟壓力。
 
 
晚10年理財 退休生活苦哈哈
 
前陣子日本有篇新聞,看了令人鼻酸,一群老人到寺廟祈福,不是期待長命百歲,而是祈禱上天早日帶他們到天國,因為這些老人家目前的經濟能力無法長遠支應日常所需,偏偏他們無法得知「還會再活幾年」,只好透過祈禱來讓他們「該走時就走」。
邱顯比提及,「很多人常低估退休後的開銷,最常見的是只估計食衣住行,卻忘了年老後的醫療照顧費用,及滿足其他心靈需求,如娛樂花費、旅遊花費等。」
一份家計調查也顯示,家裡老人實際每月醫療支出超過4400元,問卷卻發現,55歲以上老人認為,每月用在醫療的開銷只需1000多元,明顯低估。
他表示,退休費用要盡早打理,且愈年輕布局,經濟壓力愈小。舉例來說,35歲時,夫妻每月提撥1萬元進行退休理財,以年報酬率10%為例,累積到60歲退休,約獲得1,200萬元養老金;若等到10年後,45歲才開始投資,即使每月投資金額提高至2萬元,60歲仍難以累積到1000萬元。從此可看出,愈年輕打理退休金,愈有保障。
且以年報酬率10%來計算,可能太樂觀,根據一般年報酬率的估計,是以銀行存款利率(目前約2%),加上基金股票等理財報酬率(約是5~7%),年報酬率最好設定在6~8%較為合理。如此一來:
1. 以年報酬率6%來算:35歲開始每年存1萬到60歲,可累積550萬元的老本。如果45歲才開始存錢,每年存2萬元,到60歲,只存465萬元。
2. 以年報酬率8%來算:35歲開始每年存1萬到60歲,可累積731萬元的老本。如果45歲才開始存錢,每年存2萬元,到60歲,只存543萬元。
 
 
趁早打理財務 分散投資風險
前民視財經組召集人郎亞玲表示,根據她的採訪經驗,很多理財專家都推崇基金累積財富的能力,也要求要趁早打理財富,因時間是很厲害的複利。
她說,「如果是長期投資,基金的手續費慢慢扣較沒感覺,且能把握各家銀行因競爭推出的低手續費或零手續費,長期投資較不需考慮停損或停利點」。因此,很多理財專家會建議民眾「定期定額」的投資,雖然投資時間拉長,但風險比股票低,且基金經理人比一般民眾來得專業,所以,定期定額的普遍報酬率會比一般人平均投資報酬率來得高!
邱顯比也呼應此說法,除非基金投資的地區發生特別事故,否則投資時間拉長,獲利機會也較大,但他提醒,「打理退休基金,最重要的是分散風險。」他提出「100法則」,也就是用100減去目前的年齡,即顯示「可積極投資高風險產品的投資比重」。
例如:陳小姐37歲,那麼她有63%的投資比重(100-37=63)可放在風險高的投資,如股票;其餘37%放在風險低的投資,如定存、債券等。由此可知,年紀愈大才開始投資,主要投資愈會偏重低風險的投資項目,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注意「分散投資」。
隨著國內生育率逐年降低、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以後退休生活的打理布局更是重要,邱顯比說,「想像一下,如果有天,人能活200歲,85歲就退休,剩下的日子比工作時間還長,現在不好好布局退休生活,不是很恐怖嗎?」
 
 
退休需求怎麼算?
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邱顯比以「所得替代率」來解釋退休後的需求。所謂「所得替代率」,是以「退休後每月所得」當分子,以「退休前的每月所得」當分母,除去後的百分比就是「所得替代率」。
 
所得替代率(%)=退休後每月所得   X100
退休前的每月所得
 
台灣的公教人員因保障較高,如果是領月退俸,所得替代率大概是七~八成;但台灣一般勞工或民營企業服務的人士,所得替代率約四成,也就是其他比例須靠投資來彌補。以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估計,「所得替代率須到六成以上,退休生活才能過得較舒適」。所以,退休除了要考慮心情調適,仍須審慎考量經濟狀況。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