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家有憂鬱少年,父母如何調適身心壓力?

家有憂鬱少年,父母如何調適身心壓力?

出處/ 2003年10月號/第21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260
收藏 瀏覽數 : 3260
家有憂鬱少年,父母如何調適身心壓力?

得知孩子有憂鬱症,父母的情緒很難不受到影響,當情緒陷入低潮,怎麼洩洪之後,再出發。


當自己的孩子被診斷出得了憂鬱症時,通常父母親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怎麼可能?」就是「怎麼辦?」尤其是憂鬱症並不是一般人熟悉的疾病,父母親的憂慮就更加不言可喻。
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丘彥南認為,如果父母親陷入低潮,和孩子一起煩惱,就沒辦法進一步幫助孩子走出陰霾,「對家有憂鬱兒的父母而言,自己先穩住腳步,安定情緒是最重要的一環。」

 

父母可能出現的情緒困擾

臨床上顯現,父母親的情緒要穩定下來,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台灣大學社工系講師李開敏指出,即使已經診斷,確定孩子得了憂鬱症,父母親的心理還是「來來回回,否認、抗拒、不承認、不相信...自己最愛的孩子居然會得這種病」。有些父母甚至把孩子得病的結果歸咎於自己沒盡到責任,或是親職能力不足,才造成孩子生病。

大部分憂鬱症的小孩功課會受到影響,可是,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陳質采發現,「有的家長把小孩成績滑落歸諸於小孩懶惰、不上進,當小孩比較不想寫功課時,誤以為小孩子是在逃避責任。」
事實上,得憂鬱症的孩子通常很要求完美,他們很會ㄍ一ㄥ,陳質采說,「除非他們撐不住了,否則不會讓功課滑落。」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大部分父母親對憂鬱症的常識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向外尋求支援、獲得資訊是很重要的一環。在父母願意去尋找資訊之前,李開敏認為,「必須要保持開放、吸收、學習的態度,承認自己真的需要中(長)期面對一個憂鬱症的孩子。」這個階段最難,害怕丟臉,或擔憂講了,別人也不會懂,甚至擔心造成別人的負擔,「通常開放自己之後,才發現別人也有類似的情況,」李開敏說。

 

隨時給自己掌聲

父母一開始照顧憂鬱症的小孩時,經常會全神貫注在孩子和疾病上頭,完全無暇照顧到自己,李開敏建議,父母至少要花一半的時間照顧自我,千萬不要忽略這一點。他強調「當父母把自己照顧好了,孩子不僅可以從爸媽這邊得到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給孩子一個最直接的示範作用,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樣面對這個壓力。」

李開敏提醒,在自我照顧過程中,父母要常給自己加油,常常對自己說好話。因為憂鬱症的特質之一是自我要求很高,很難對自己滿意,所以父母也要檢查自己是否有這種傾向。父母可以想想「陪伴孩子這麼久,最欣賞自己做了什麼?」只要有做得好的地方,就應該肯定自己,不是一定要等到孩子完全康復,才給自己加分。
另一方面,父母親也要調整對孩子的期待,有些孩子就毫不掩飾地反問父母,「為什麼我要過得像你那麼累?」陳質采呼籲,「孩子只是孩子,父母要求他的那種生活,他並不快樂,何不讓孩子去訂他的期待?」

丘彥南也認為,父母親應該適度地反省、檢討自己是否對孩子有過多的壓力和期許,是否對孩子管教不當,不過,丘彥南提醒,「無須過度責備自己,過多自責會限制自己提供孩子進一步的幫助。」
情緒是會傳染的,小孩若看到父母親愁容滿面,通常會更憂慮;當父母親沒有那麼憂慮時,除了自己更正向、更有信心之外,也不會把憂慮的情緒傳給孩子。不過,「無須矯枉過正,並非父母親一點情緒都不能有,皺個眉頭就會增加孩子的憂慮,父母親過度壓抑也不健康,」丘彥南說。

 

不必神農嘗百草

當家裡有一個憂鬱症小孩時,全家要一起投入照顧的行列,陳質采的臨床心得是,許多家長或小孩把自己的生活排得太滿,但是「需要那麼滿嗎?」她認為,「不要那麼滿,重新去排生活秩序,是很重要的解壓方式。」
有些家庭會把照顧的重責大任交給某位特定的人,丘彥南表示,分工合作比較好,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都會覺得累。建議事先協調好時間,輪流照顧,預留喘息空間,彼此互相打氣。

在求醫、尋求資訊的過程中,父母親會得到很多資訊,可是「得到的資訊太零散,必須要統整。」從吃什麼到做什麼,從醫學新知到另類療法,訊息實在太多,「但是給孩子用,卻不一定得到相對的效果,」陳質采表示,最後家長很忙卻覺得每天都是一場空;而孩子也覺得「怎麼都沒效」,而加深挫折感。她強調,「要統整資訊、慎選方法,父母親應該事先找人討論,確實掌握一個方法有效的程度,篩選出適合的方式,才真正對小孩有所幫助。」

 

申請補助減輕經濟負擔

對小康家庭來說,家裡要照顧一位憂鬱症小孩,不只是精神上的壓力,在經濟上也是一大難題。事實上,嚴重或是需要長期照顧的憂鬱症患者,原本就符合重大傷病的標準,可以申請補助,可是有些父母擔心申請了補助,小孩將來會被貼上負面標籤,對前途不利。丘彥南提醒,這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也沒有誰佔誰便宜的疑慮,只要符合規定,就可以使用資源。如果適當運用,可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家人就可以更全心全力照顧患者,不會為了經濟問題而弄得焦頭爛額。

當家中有一個小孩得了憂鬱症,父母親經歷從猶豫到接受的心路歷程,然後在陪伴的過程中,更是嘗盡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人生多了這個插曲,雖說原來的生活腳步必須重新調整,可是父母也因此發現自己更多的潛能,多了解一門學問,若抱持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情,除了埋怨之外,也會有感恩。

 

當負面情緒快淹沒自己時,怎麼辦?
長期照顧孩子,自我的情緒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環,台灣大學社工系講師李開敏認為,「深呼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環境許可的話,放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唱首歌抒發情緒都是很好的方法。
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丘彥南表示,「先離開現場、冷卻自己。」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陳質采也建議,「找個地方休息,像是廚房的一個角落,泡杯茶,想想今天接下來要做什麼事。」

陳質采提醒,放慢腳步,一個時間專心一件事,「當事情變少,放掉一些行程時,生活步調沒那麼滿,情緒也相對不容易爆炸。」
當然釋放情緒的方法很多,諸如允許自己哭一哭、寫出當下的想法或感受、運動(包括游泳、跑步、舉重等)、泡個熱水澡或沖澡、找人聊天,或是抱抱可以慰藉自己的寵物、洋娃娃等。

丘彥南說,有效的方法很多,不勝枚舉,但是「如果不常用,需要時就用不上;所有方法平時都要常用、善用,到了節骨眼才派得上用場。」她進一步建議,「要訓練內在的看法,」當自己怒氣剛上升、還沒升得很高時,就要提醒自己要「冷卻下來,才能解決問題。」

「退一步海闊天空」是很管用的一句話,丘彥南表示,就看一個人習不習慣這樣想,可以訓練自己這樣想,對冷卻情緒很有用。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