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是一位真知灼見的思想家,他棄醫救國,思考行醫僅能救助很少的人,但革命卻能救中國千千萬萬的人……
100年前,滿清政局混亂,外有西方列強帝國主義相逼,內則經濟凋蔽、民不聊生,孫中山先生決意發動革命,歷經10次失敗,終於在辛亥年(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一舉推翻滿清政府,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自此建立。
這場革命,不僅僅是中國,整個世界局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國100年的今天來回顧這一場起義,更能夠看出其中意義之深遠、影響之重大。
中山思想是革命的靈魂
要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必須從其真正的靈魂「中山思想」來看;唯有從中山思想的歷史高度,才能看出辛亥革命的啟蒙意義。
孫中山先生揭櫫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理想,鼓吹推翻專制帝制,在今天人人耳熟能詳,在百年以前卻是駭人聽聞、大逆不道的想法。帝制存在中國長達二千餘年,將「忠君」與「愛國」劃上等號的價值觀雖然陳腐不堪,卻已深入人心。許多人習而不察,只想留在從前,無法接受對既有思想的新詮釋,產生違和感、抗拒感、甚至無所適從的焦慮感,要將之打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然而,在孫中山先生的大力鼓吹之下,有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勇敢地接受新觀念的洗禮,願意給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從這個觀點,可以將辛亥革命當成一個新時代的里程碑──自辛亥革命之後,大量新思想湧入中國,正面衝擊傳統與權威,中國自此正式揚棄過去,邁向現代化之路。
孫中山先生一生為國家奔走,不忘著書立說,著作甚豐,主要包括《三民主義》、《建國方略》、《革命方略》、《實業計劃》等,以及諸多信件、演說、談話等。孫中山先生擘劃的國家建設藍圖,雖然因為當時種種現實條件和內外因素未能落實,然而,自辛亥革命之後,民主共和的理想獲得了廣泛的共鳴。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之前,發生在中國的所有政權更迭,都是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統治者不斷更換,但階級與封建制度並沒有變動。
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距離二十世紀之初中山先生思想發軔的時空背景已經有長達近百年遙遠距離,但今天我們更可以清楚看見,中山思想的意義,在於象徵著那一個時代追求國家進化的強烈意志;我們可以借用一句古拉丁文「Desiderantes meliorem patriam」來表達,意思是「期待一個更好的國家」。(出自聖經〈希伯來書〉第11章第16節:「他們所渴慕的是那在天上更美好的家鄉;所以,上帝並不因他們稱他為上帝而覺得恥辱,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孫中山先生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見的思想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提出別有見地的理論,其中有許多遠遠超越時代,直到今天依然能帶給我們許多啟發;然而,在研究中山思想之時,最能激勵後世、予人以深刻感動的,莫過於在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對於一個更好的國家之熱烈期待和遠大理想。
中山思想的劃時代意義
自辛亥革命大刀闊斧開創新局,至今百年,有無數生命一直在為這個理想無私奉獻;孫中山先生主張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這些話語貫穿了風起雲湧的時代,傳承至今,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共同的信念,也成為海峽兩岸共通的語言。
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成果為海峽兩岸共同所肯定,雖然二十世紀之初中國的背景與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化時代有著巨大的差異,但中山思想的時代精神,以及其中蘊含的教育理念情操卻是與時俱進,不僅毫不落伍,在現今反而更彰顯其高瞻遠矚。民國100年的今天,省思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無論歷史如何興替、乾坤如何榮枯,「期待一個更好的國家」的宏願,永遠在發出召喚、鼓舞我們攜手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