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預約快樂 M型社會來了,焦慮現身

M型社會來了,焦慮現身

出處/ 2008年3月號/第25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080
收藏 瀏覽數 : 2080
M型社會來了,焦慮現身
食物、汽油價格不斷攀升,勞工薪資又跟不上通貨膨脹,加上檯面上政治人物的紛紛擾擾,都讓人對未來感到焦慮不安,當焦慮成為社會變遷中的一種通病,該如何面對?
 
 
焦慮過了頭也是一種病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同時也是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的陳正宗提及,每個人都會有焦慮情緒,這類情緒若持續1個月以上,且影響工作、人際關係,或其他社交功能時,就可能是罹患「焦慮症」。隨著許多疾病的發病年齡層下降,國內焦慮症患者的發病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趨勢。
一般而言,許多精神疾病,如躁症、鬱症,會伴隨焦慮症狀,焦慮症反而不會伴隨其他精神病症狀。
坊間傳焦慮症者常跑急診、醫院,他解釋,常跑醫院的人是患有「恐慌症」,情況比焦慮症更複雜。
 
常見的5大焦慮症
 
一般來說,焦慮症分成下列5種常見類別:
1.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此類患者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時時在擔心,陳正宗表示,廣泛性焦慮症沒有特定原因,會出現心悸、盜汗、肌肉痠痛、腹瀉、便祕、失眠等症狀,這種情況出現1個月以上(更嚴格的標準是持續6個月以上),就是罹患「廣泛性焦慮症」。
 
■怎麼治療?
病人需靠充分睡眠、運動來治療。不過,約15%的人,終其一生都有焦慮感;85%的人,約在半年內治癒。
對付廣泛性焦慮症,陳正宗指出,「運動治療」很重要。從生理學上來看,運動會產生類似焦慮症的症狀,如:心跳加快(類似心悸)、流汗(類似盜汗)。因此,醫師會鼓勵患者多做運動,讓身體適應焦慮引發的症狀,幫助治癒與預防再發作。
他形容,「就像拉橡皮筋,沒拉過的橡皮筋放久了,一拉(出現焦慮症狀)即斷。運動可使病患對焦慮症狀較不敏感、害怕。」
 
2. 畏懼症(phobic disorder)
畏懼症病人在某種情境下才會發作,如:有人怕蟑螂,因蟑螂出現才會發作,若沒有看到蟑螂則安然無事;此外,也有人怕黑、懼學、怕處於公共場合,或社交畏懼症等。臨床症狀類似廣泛性焦慮症,會心悸,盜汗等,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強烈許多。
 
■怎麼治療?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行為醫學科主任呂碧鴻表示,診治畏懼症患者須看個人的病情輕重,病情輕的人,可服用治療憂鬱症或躁鬱症的藥物,也可藉由放鬆訓練,如:聆聽放鬆錄音帶,調整呼吸等來治療。
此外,他和陳正宗皆推薦「減敏感療法」,改善病情。陳正宗舉例,若有社交畏懼症,就讓病人適時靠近社交人群,一旦不害怕後,再強化其社交行為,或是,對群眾演講之前,先在家對著鏡子表演,亦能有效改善焦慮引起的口吃。他指出,有的畏懼症者終其一生不會好,但透過減敏感法,可能2~4周就痊癒。
 
3.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此類病人的行為或思考會重複出現,直到自己意識到其嚴重性。譬如:有人怕髒,拚命洗手,直到自己意識到手已洗到脫皮。還有人因煩惱是否有鎖門,來回檢查好多次,個人都意識到已檢查好幾次,仍不斷奔波。
陳正宗說,特別的是,有些社會成功人士沒有強迫症,卻有強迫性人格的特質,類似個性上的強迫,像完美主義者,或凡事要追根究柢的人。
 
■怎麼治療?
強迫症患者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抗憂鬱的藥物,治療至少4周後,行為能獲得改善。醫師也鼓勵患者學習自我轉移,像拚命洗手的人多去澆花,以取代洗手行為。
 
4.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恐慌症發作時沒有特定因素,短時間自律神經會過於興奮,5~30分鐘內又恢復正常。患者平時正常,某個時刻猛然一陣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感,呂碧鴻形容,恐慌症發作時,會覺得呼吸困難,脖子好像有人掐住,快死掉的感覺,且通常女多於男,比例約2:1,原因不明,可能和女性憂鬱症者較多有關。
陳正宗說,恐慌症雖罹病原因不明,但有2種現象需注意: 
憂鬱症的人,約有一半併有恐慌發作。
恐慌症和心臟的二尖瓣膜脫垂可能有關。(二尖瓣膜脫垂的人不一定有恐慌症,不過,約一半的恐慌症病人有二尖瓣膜脫垂情形。) 
 
■怎麼治療?
治療恐慌症,通常會先照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的二尖瓣膜是否脫垂。若發現心臟沒有問題,則服用解焦慮及抗憂鬱藥物3~6個月;若有問題,須吃藥9~12個月。至於和心臟無關的恐慌症會不會痊癒?呂碧鴻指出,1/3的人會完全好;1/3的人時好時壞;1/3的人可能會惡化。
 
5.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患者歷經巨大壓力3個月,造成生理及心理創傷,譬如:被凌虐、被強暴、車禍時看到親人死亡,或歷經重大災難,如921大地震後,這些創傷會引發病人持續1個月以上的生理反應,如:半夜做惡夢、失眠、提心吊膽、難以集中精神,或不敢再開車、怕黑等。
 
■怎麼治療?
須視嚴重性而定。急性患者可能服用2~4周的藥物治療,即能痊癒;較嚴重者,如小時候被強暴這類心理創傷,診治時間可能長達4個月以上或更久。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陳正宗推薦「快速激烈運動治療法」,因這類病人常會作惡夢,夢境裡不斷出現創傷,學理上認為,受創者藉由短時間的激烈運動,可減少作夢、正常睡眠,避免腦袋一直回想創傷經歷。
呂碧鴻也強調,除了用藥,患者最需要的是陪伴,藉此宣洩情緒,與患者討論時,也可協助修正他的錯誤認知。如921大地震後,曾有病人表示,如果不買房子,就不會害家人葬送在家裡,此時要修正患者的想法,買房子和大地震無關。
最後,他們提醒,焦慮症患者最需要的是親友的關心和陪伴,病人本身也可藉由運動及改變生活習性,治療病症。
 
揪出焦慮症,求診要注意什麼
 
焦慮症是一種主觀感受,且患者常有病識感,自己會緊張、不安、無法靜下心,少被當事人忽略。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表示,若出現上述症狀,卻查不出是生理問題所致,可向「精神科」或「身心醫學科」求助。
 
目前精神科門診有焦慮情緒,或達焦慮症程度者,未明顯增加。他推測,可能是有些人因身體出現心悸、失眠、緊張、腸胃、泌尿道不適等症狀,直接到內科或家庭醫學科就醫。對此,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行為醫學科主任呂碧鴻則擔心,焦慮症患者常因頭暈、頭痛、心跳加快、胸悶等症狀,誤以為到內科或家醫科就診就可解決,殊不知是焦慮症發作,所以,患者就診時,一定要完整告知所有症狀,讓醫師判別是不是焦慮症。
 
若焦慮引發「失眠」,陳正宗也提醒,最好就醫時告知醫師,做後續診療。有些恐慌症患者有心臟問題,還要求助心臟科。
 
到醫院就心跳加快,焦慮症發作?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與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行為醫學科主任呂碧鴻另提及一種焦慮症表現,當患者到醫院看到白衣白袍的醫護人員,加上醫院氣氛及情境,血壓易增高,但離開醫院,在沒有壓力等外在情境的影響下,再量一次血壓,可能就恢復正常。這種高血壓是「白袍效應」,為焦慮患者的臨床表徵之一。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