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爆紅的返老還童照片,不是拍照APP的新功能,而是來自於社群媒體Snapchat內鍵的濾鏡功能。社群媒體功能不斷推陳出新,已不僅只有發布貼文而已,《2018年台灣網路報告》指出,民眾最常使用的網路服務應用前三名為「觀看網路影音」、「社群網站使用」及「通訊軟體」;其中,社群使用率更超過八成,主要為20世代族群使用。根據一項由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協會(RSPH)與年輕人健康運動(YHM)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最易帶給年輕人負面心理健康影響的社群媒體是Instagram。
YouTube是最正向的社群媒體平台
Snapchat、Instagram則會令人產生負面情緒
該調查於2017年2~5月進行,對象包括1,479名14~24歲英國各地年輕人,以五大社群媒體平台,詢問受訪者身心健康相關問題,例如:情感支持、焦慮、憂鬱、寂寞、睡眠、自我認同、外在形象、霸凌等。結果發現,五大社群媒體平台排名從最正向到負向的為:YouTube被評為最正向平台,其次是Twitter和Facebook。對年輕用戶的心理健康最負面影響的是Snapchat及Instagram。
其中,與Instagram關係最密切的年輕人有健康狀況不良與幸福感相關的問題,如:低自尊、睡眠不足和身體形象不佳,最有可能使年輕用戶感到焦慮、沮喪和孤單。Snapchat則讓年輕人感到被霸凌或被疏忽。同時調查中也詢問受訪者社群媒體界面的相關建議,有71%年輕人支持社群媒體上使用彈出式警告;六成八贊成在社群媒體上標示出經過數位處理的照片。
學會區分美化與真實的差距
避免因社群媒體產生負面情緒
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明,使用社群媒體頻率最高的族群是16~24歲的年輕人,這個年齡剛好是發展個人認同及建立情緒與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社群媒體提供年輕人很好的社交網絡及情感支持,但不能忽略社群媒體可能帶給青少年的問題。此篇研究點出帶給年輕人最多負面影響的正是高度使用圖像為主的平台,多少反映出這年齡層對自己身體外貌的不安與焦慮,看到經修圖美化的圖片,更加深這些負面情緒。
詹佳真醫師同意本研究提出對平台經營者的建議,包括出現彈跳視窗提醒用戶使用時間過長;標識出經數位處理的影像,讓用戶更輕易辨識出美化與真實的差距,從而建立對世界合理的期待。她特別強調,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時不要過度相信圖片呈現的訊息。
家長可加入孩子的社群媒體
但不要對貼文給意見和評論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群媒體在現今社會中有重要的角色,似乎它比酒精跟菸更容易上癮,特別是在青少年的生活。看它帶來負面效應的同時,也可以把社群媒體當成「協助心理健康促進」的工具,提供關懷和支持,甚至是自我管理。通常在協助青少年改善心理健康的過程中,我們要能同理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協助的方法才會有效果,而社群媒體提供了我們一個機會:用年輕人的方式和他們溝通。
葉雅馨認為家長若想要參與孩子的網路使用,應要跟他們商量加入他們的Instagram或其他社群媒體,並答應孩子只是想分享他們的生活、不會給予太多意見與評論。身為父母者也應自我約束,不要期待利用社群媒體控制孩子們的社交狀況或用自己的角度批評。當發現社群媒體中出現霸凌的言詞或不當歧見時,家長可直接在家中找機會與孩子對話與討論,不要在社群上公開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