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青少年時期少運動,小心成年後易有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時期少運動,小心成年後易有心理健康問題!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076
收藏 瀏覽數 : 4076
青少年時期少運動,小心成年後易有心理健康問題!

這兩週正值學校期中考,家中的孩子是否專注於課業而更少運動?提醒家長,無論課業多重,也別忽略叫孩子多運動!根據一篇2017年11月發表於《精神病學研究》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成年時的心理健康。
 

該研究為一大型的出生世代研究,數據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妊娠研究,以1981~1983年於昆士蘭州一家大型公立醫院接受產前保健的母親及其孩子為對象,分別在孩子6個月、5歲、14歲和21歲時進行追蹤。並將3,493位年輕人,14歲時完成的體能活動問卷,分為「經常運動」、「不常運動」、「不運動」三個組別,以及21歲填寫的「年輕成人自我報告(YASR)」的心理健康狀況資料,包含「常見的精神疾病」、「與思覺失調有關的疾病」、「情緒和行為問題」,以邏輯廻歸分析,檢驗青春期體能活動參與情形與年輕成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關,並考量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學等因素。

結果顯示,14歲時「不運動」的組別,於21歲時出現「與任何情感障礙有關的終身診斷」、「妄想意念」以及「視覺感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男性在14歲時「不運動」與21歲時焦慮症發生率增加有關。結果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之後一些、但非全部的心理健康狀況。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上述研究為超過20年的長期研究,研究結果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國內外亦有相關實證研究指出,運動對個體的情緒穩定有一定的效益,無論是青少年時期、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運動都有同樣的效果。而這個研究可貴之處是發現「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不僅會出現在運動當下,還證實這個效果會「持續發生」,再度證實了運動讓心情變美麗的論點。

徐錦興教授呼籲師長要多鼓勵學童參與運動,提高學童的身體活動量,不僅有改善體適能、促進身體機能的效果,對情緒穩定、成年後的心理健康,也有絕佳的效益。他也建議家長與老師可以設計合宜的正增強或鼓勵機制,讓學童從運動中獲得樂趣,進而將運動融入生活,培養「終生運動」的習慣。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運動與之後成年初期部分的心理健康狀況(情感障礙、妄想意念、視覺感知障礙)有關,這證實了心理健康的可預防性,以及青少年階段建立其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性。董氏基金會歷年來的調查發現,「覺得很累」、「沒時間」、「沒有伴」是多數學生不運動的藉口,建議學校多設計「揪團」性的體育活動,透過夥伴彼此邀約運動,是幫助建立運動習慣的有效方式,同時觀念性的傳遞,像是累了更要運動、運動需要找時間……等認知的建立也不可或缺。有句話說「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運用於心理衛生何嘗不是。

關鍵字: 青少年憂鬱紓壓心理衛生運動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