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憂鬱情緒篩檢後 即時追蹤與治療更重要

憂鬱情緒篩檢後 即時追蹤與治療更重要

出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099
收藏 瀏覽數 : 5099
憂鬱情緒篩檢後 即時追蹤與治療更重要

十月是世界心理健康月,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則是台灣的憂鬱症篩檢日,是2000年起董氏基金會結合相關醫療單位共同發起呼籲,提醒民眾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時時篩檢情緒並適合尋求專業協助。根據2022年3月發布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進行憂鬱情緒篩檢後,能及時獲得追蹤與診療的患者比例偏低,需更強化基層醫療篩檢與治療間的整合服務,讓憂鬱患者適時獲得診斷與治療。
 
該回溯性世代研究由美國學者以退休軍人健康管理局2015至2019年共82家退伍軍人基層醫療保健診所中60多萬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平均年齡為59.4歲,以兩項患者健康問卷(2-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進行篩檢,針對結果陽性,也由臨床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且接受指南照顧的患者進行評估。

僅32%的人在篩檢後三個月內接受臨床服務

結果發現,其中有1萬5千155名患者被篩檢出陽性,並被臨床醫生診斷出患有憂鬱症;77%的患者在一年內完成最低限度(指12個月內接受60天或更多天的抗憂鬱劑處方、接受4次以上的心理健康專業服務或3次以上的心理治療)的治療,但只有32%的人在篩檢後的三個月內接受到臨床追蹤服務(指診斷為憂鬱症患者接受3次以上的心理健康專業服務、心理治療或基礎醫療單位服務)。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說明,憂鬱症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可能與人格特質、基因遺傳、早期成長的負向經驗或遭受重大壓力事件等,綜合生理及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結果,當感到心情低落、坐立難安或睡不好等,可先進行情緒篩檢,不過,引發壓力的原因尚未得知,因此必須接受第二階段的評估,轉介並適時提供後續治療或服務。

處理壓力源 才能增加心理韌性

目前患者大多願意描述自己的症狀,但不一定將壓力源說出來,這些重要的因子隱藏在背後,就像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周煌智指出,如只依靠藥物,雖能將冰山直接去除,但底下壓力源隨時會浮上來,因此必須能覺察自身的壓力,從生活周遭一一檢視,了解造成情緒低落的原因,並進一步與專家討論如何處理壓力源。

周煌智提醒,不同年齡層皆有不同的壓力源,學習如何適時紓解壓力便是重要的課題,可透過改變想法、保持正念、多運動,或接觸大自然等,也能增加心理韌性。

善用情緒檢測工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經政府與心理衛生民間團體長期積極宣導,民眾對憂鬱防治的認知已提升,然而,不少人還是無法正確區辨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不過現在已有多款經過研究驗證、具指標性、可匿名使用的情緒檢測工具,民眾可透過網站或 APP下載、或向心理衛生團體索取應用。

憂鬱情緒篩檢雖不是診斷,但有三項好處:

1.透過檢測過程,了解憂鬱症症狀的警告信號,有助於幫助家人與朋友識別情緒狀態。​(延伸閱讀:孩子焦慮是青春期煩惱 還是有心理困擾?超過半數父母難辨識

2.能及早辨識出有心理疾病困擾、需要協助者,適時能獲得診斷與治療。(延伸閱讀:憂鬱症年輕人未接受治療,近四成不知向何處求助!

3.當越多人進行篩檢或願意開口談憂鬱症,就能打破對心理健康疾病的歧視。

情緒篩檢後三個月內求助專業,症狀改善愈明顯

她提醒,篩檢後的結果如需求助專業,建議要盡早獲得診療,根據臨床資料顯示,能在篩檢後三個月內求助專業診療,症狀改善愈明顯。因此,民眾除了定期做情緒篩檢外,也不要忽略針對篩檢後結果做出能改善心理健康的行為。

戴怡君說,董氏基金會新改版上線的華文心理健康網(www.etmh.org)及「憂鬱檢測 APP」,除了提供民眾可依不同年齡層進行的憂鬱情緒檢測外,檢測後的結果說明也提供了相關建議、醫療資源網絡等,非常值得應用。

▼憂鬱檢測APP
Android:https://reurl.cc/zNRy5a
iOS:https://reurl.cc/jGZdmD

​​​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