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骨科復健 膝蓋痛的不得了,緩解疼痛有妙招!

膝蓋痛的不得了,緩解疼痛有妙招!

出處/ 2012年6月號/第30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4823
收藏 瀏覽數 : 14823
膝蓋痛的不得了,緩解疼痛有妙招!

膝蓋疼痛,不僅不能自在走動,身體機能也會因缺乏活動而逐漸衰退。疼痛發生時,該如何處理才能避免症狀惡化?又有哪些方法可舒緩解痛?

「我的膝關節痛一段時間了,但X光攝影檢查顯示『骨頭沒有問題、並沒有骨刺或鈣化;關節間隙也未明顯狹窄』,可是膝關節為什麼會痛?」這是骨科門診病人常有的疑惑。
 

膝關節疼痛原因多
確定病因再治療

臨床上,膝關節痛的原因很多,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骨折、脫臼、感染症、腫瘤、結晶沉澱(如痛風)、免疫性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皺摺、滑膜炎或骨頭壞死、半月軟骨破裂、關節軟骨磨損或破裂及韌帶受傷等,特定醫學專有名詞的診斷,須由專業醫師加以診療。不過,最常見的膝關節疼痛病因卻是軟組織發炎(包括:肌腱炎、支持帶或韌帶發炎)。軟組織發炎常見原因如下:

1.    有明確的外傷:如扭傷、拉傷、撞傷造成發炎。

2.    關節承受過度負荷,造成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炎:如走太多路、站太久、體重過重、過度爬山、爬樓梯、跑馬拉松等。

3.    髕骨股骨關節障礙,內外側股四頭肌不平衡,導致髕骨外斜,造成關節軟骨軟化、磨損、股四頭肌發炎、支持帶發炎和髕骨肌腱發炎等。

4.    骨關節排列不正,導致關節容易局部負荷超過,致使特定肌腱發炎,如髖關節過度前傾、膝關節內外翻、扁平足、足踝外翻、前足過度內旋等。 

 

膝蓋疼痛莫輕忽
正確處理避免惡化

適度運動能為身體帶來許多好處,但不論是特定醫學專有名詞診斷的膝關節痛或常見的膝周圍軟組織發炎,一旦過度運動或重複使用,讓某一部位過度負荷,就可能造成關節及筋骨肌肉疼痛。當受傷或疼痛發生時,一定要以正確方法處理,才能防止症狀惡化,讓發炎逐漸自行恢復。主要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如下:

一、    休息、改變活動方式、藥物治療。

二、    物理治療,加上針對特定肌肉加強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

三、    貼布貼紮。

四、    使用護膝或支架。

五、    使用鞋墊或矯正鞋。

六、    手術是最後的手段。
 

疼痛急性期先冰敷
嚴禁貿然按摩與推拿

一般人常搞不清楚受傷時究竟該冰敷還是熱敷?其實只要掌握急性期先冰敷的原則,就有助於消炎、緩解疼痛。因為冰敷可讓血管收縮,抑制發炎物質增加,而熱敷會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但也可能讓發炎、腫脹的情況更嚴重。當冰敷後,疼痛感不那麼強烈時,也可試著以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或以冰敷20分鐘、熱敷20分鐘,冷熱交替的方式來改善疼痛的情況。

按摩及推拿可促進血液循環,紓筋活骨,放鬆緊繃的筋肉,進而緩解痠痛,但急性期時切記不可推拿,最好等1~2週後再施行,以免使組織更為發炎,疼痛腫脹症狀加劇。推拿及按摩最好以一次10〜20分鐘為單位,視自身情況再延長時間,若施力過度或時間太長,都可能損傷組織,反而讓情況更加惡化。

 

酌量使用藥物與護具
太依賴當心疼痛好不了

受傷或感覺疼痛時,很多人會到藥房自行購買口服藥或貼布、噴劑來緩解症狀,若無過敏現象,一般當作初步症狀治療,並無不可。

若消炎藥服用1週以上,症狀仍沒有明顯減輕時就應停用,否則可能對腸胃粘膜造成刺激,甚至妨害腎臟及心血管的功能。使用貼布或噴劑時,只要沒有過敏,且確實按照說明書使用,通常較不會有風險。

受傷或關節炎發作時,可配戴護膝或護具來加壓和增加支撐作用,以防止腫脹及發炎疼痛惡化,但一天以間歇使用2~4個小時為宜,最好不要使用過久,以免長時間壓迫而影響血液循環。

急性期時最重要的是休息,減少活動及負荷,並且以藥物、物理治療來減輕症狀,若無法遵守這樣的原則,狀況可能會變得時好時壞,形成慢性發炎的惡性循環,造成所謂的慢性疼痛,使治療更為費時費力。平時多伸展肌腱韌帶、多訓練肌力、多放鬆,再加上常曬太陽、補充鈣質等方式,就能擺脫惡性循環,讓自己遠離疼痛。

 

依醫師處方服用消炎藥
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關節疼痛時,若要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劑(NSAID)或COX-2抑制劑,須依醫師處方劑量服用。如無不適反應,應持續服用3〜7日,甚至服用1週以上,直到症狀改善才停藥。停藥一段時間後,如再度疼痛,要繼續服用。

若有過敏或腸胃不適,需停藥或加胃藥服用,如仍不適,建議先停藥,再回門診更換另一類藥。如需加強止痛效果,可搭配普拿疼一起服用。有些人服用消炎藥後會產生眼皮或下肢水腫,一般數日內會緩解,否則仍建議換藥。長期服用消炎藥,學理上仍可能傷害胃黏膜、腎和心血管功能,須多加注意。

其他使用消炎藥的注意事項包括:

1. 塗消炎藥膏、貼藥布,只要不引起皮膚過敏,可作為輔助使用。

2. 消炎止痛的針劑,因劑量大、藥效快,常被使用,但引起副作用和發生過敏反應的機會也大,須格外小心。

3. 短時間服用類固醇或3次以內的局部注射,具有明顯的消炎作用,也不會有甚麼副作用,學理上可使用,不必因此恐慌。

 

出現6大狀況
積極借助物理治療
 

對於筋骨酸痛或筋骨各種疾患,一般病人都可嘗試去復健,接受物理因子治療,例如:冷熱敷、泡泡溫水、電療、或照照短波、超音波及干擾波,症狀多少會改善,酸痛會好一些;此外,必要時借助儀器牽引或加一些運動治療,短時間都會改善酸痛情形,如此復健,並無不可。不過,部分筋骨疾病則非積極復健不可,如:

1.    關節僵硬,活動範圍受限者,一旦關節可以開始活動,必須把握2〜4週內的黃金時間,積極復健持續3個月,以免造成永久性的關節緊縮。

2.    五十肩發作時,肩關節活動受限。

3.    肩周炎或網球肘的疼痛復健。

4.    踝關節慢性疼痛。

5.    足底筋膜炎。

6.    頸椎、腰椎神經壓迫。

 

何謂物理治療?

復健或物理治療的方式和種類眾多,在教學醫院或診所可能各有差異,不同醫師採行的做法也不盡相同,而且中、西醫所採用的理論和方法基本上並不一樣,因此,很難相互比較,端視病患個人對治療的反應而定。治療方法的選擇,可由復健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依專業決定。

關於復健或物理治療的方法,一般可分為:

1.    物理因子治療:如冷熱敷、水療、電療、或短波、超音波、干擾波等。

2.    牽引。

3.    運動治療:如關節活動和鬆動術、肌肉肌腱韌帶伸展動作和特定肌力強化訓練。

4.    協調統合感覺動作訓練。

5.    貼紮、支架托板護具、矯正鞋等處方。

復健或物理治療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見影,須持之以恆,在醫院或診所接受復健理療,或學會物理治療方法後在家自行復健,並配合日常工作和活動的改變,減少筋骨酸痛傷害因子,增強筋骨的循環和力量,才能使筋骨疾患自癒而痊癒。

 

3個祕訣
讓筋骨肌肉更強健

我們必須相信身體有一種自我平衡和修護的功能,盡量避免身體功能長期失衡,像高血糖和高血壓就是一種身體失衡的狀況,關節痛或腰背痛也是一種肢體的失衡,不過,每種失衡的狀況並不相同,需檢查出失衡的原因,努力使之平衡。

強健筋骨可避免肌力下降和預防骨質疏鬆,同時增加身體活動力,減少肢體酸痛的機會,也能保護關節減少退化,促進血管彈性和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否則,疼痛、肌無力和退化是一種惡性循環,最後會導致身體衰弱,無法走路,日常行動困難,終致跌倒臥床。

讓筋骨肌肉不失衡,關節愈動愈健康的3個祕訣是:伸展筋骨、強化肌力、和適度放鬆。「伸展運動」可以拉筋、增加肌腱及關節的柔軟度;「肌力強化運動」可以提升肌耐力,增加肢體的強度,保護骨關節;「放鬆」則可避免僵硬而導致受傷,讓動作的施展、傳遞更流暢且有效率,使日常活動與運動更舒適且不易受傷。若能將這3個祕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活化筋骨、提升肌力,增進身心的機能和快樂。

總之,關節疼痛時首重適當的休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消炎藥後,可藉由物理治療及復健,持續伸展筋骨以強化肌力,而學習放鬆之道,也有助於組織自行復原,強化身心平衡。  (延伸閱讀:治療足底筋膜炎,電療、骨震波、增生療法哪個適合我?)

關鍵字: 膝蓋護膝關節物理治療筋骨肌肉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