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婦科疾病 乳癌高危險群,要切除雙乳預防嗎?

乳癌高危險群,要切除雙乳預防嗎?

出處/ 2014年5月號/第32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490
收藏 瀏覽數 : 5490
乳癌高危險群,要切除雙乳預防嗎?

乳癌是臺灣女性罹患癌症的第一名,有家族史的高危險群要像安潔莉娜裘莉切除雙乳來預防嗎?若無家族史,但有纖維囊腫,也會提高乳癌風險嗎?如何才能遠離乳癌威脅,讓專家告訴你!

好萊塢性感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接受BRCA基因檢測後,為防杜乳癌侵襲,去年勇敢地切除雙乳,最近更進一步計劃切除卵巢,以免步上其母後塵,死於卵巢癌。安潔莉娜裘莉很早就知道自己是癌症高風險群,為了能安心陪孩子長大,接受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她的DNA帶有家族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BRCA基因突變,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高達87%和50%。

現任臺灣乳房醫學會祕書長、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曾令民認為,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和卵巢,確有其安全保護上的考量,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名人效應影響,全球女性開始積極正視「乳癌高危險群」議題,甚至帶動一波檢測熱潮。

切除乳房及卵巢
並非預防癌症的唯一選擇

究竟具備哪些條件的人,才是所謂的「乳癌高危險群」?是否所有的乳癌高危險群,都有必要花4萬到10萬元不等的新臺幣進行類似的基因檢測?如果不幸和安潔莉娜裘莉一樣屬於乳癌及卵巢癌高危險群,切除乳房和卵巢是否為唯一避險的作法?

曾令民醫師說,目前癌症已蟬連32年臺灣10大死因榜首,而乳癌多年來一直高居臺灣女性罹癌人口第一位。雖然BRCA基因檢測可證實基因是否有缺陷,連帶證實是否屬於罹患乳癌、卵巢癌的高危險群,但並非所有女性都需要做這檢測。再者,就算證實屬於罹癌高危險群,切除乳房和卵巢也只是趨吉避凶的選項之一,並非唯一選擇。

一般說來,當基因檢測報告出來後,主治醫師會把所有資訊及後果分析給當事人聽,最後才協助病人做決定。畢竟,切除後可能面臨兩性關係改變,當事人也可能因而產生憂鬱情緒,諸多影響不能不加以考慮。必要時,甚至還要尋求心理諮詢,或由精神科醫師評估其心理狀態是否穩定?避免一時衝動做出決定。

成年女性每月經期結束
應自我檢查乳房有無硬塊

曾令民醫師及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余本隆不約而同指出,雖然目前政府建議45到69歲的婦女,每2年進行1次乳房攝影,但這是否是最好的建議,有必要再深入研究。乳房醫學會建議婦女朋友,最好從35歲起,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一次,萬一查出罹患乳癌,存活率會提高很多。

如果家族中出現過年輕型乳癌(35歲或40歲以前罹癌),或家族近親中有不止一位罹患乳癌(包括男性乳癌),或家族中有人雙側罹患乳癌,或家族有人罹患卵巢癌、胰臟癌等特殊家族史者,就要懷疑是否遺傳了不正常的基因。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每年美國約有26萬例新診斷的乳癌,其中約5%~10%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一般機率約5%~7%,部分近親通婚的猶太人則高達10%),帶兩基因突變者,終其一生罹患乳癌機率可高達八成五至九成,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機率也高出許多。

臺灣雖然缺乏大規模的調查,推估比例不會高於歐美,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臺灣早發性乳癌的比例明顯高於歐美,其原因未必完全歸因於遺傳或基因異常,因為有研究懷疑是受到環境因素(塑化劑、毒澱粉、環境荷爾蒙、汙染)影響所致。

在曾令民醫師過去施行手術的數千例乳癌患者中,40歲以前病發的患者,約5%~7%之間。余本隆醫師也說,臨床上有24%的乳癌患者是在45歲前發生,11%的患者是在70歲以後發生,可見約有35%的患者是不在政府建議定期檢查範圍內發現的,所以較保險的做法,是建議女性在20歲以後,每次月經結束後就自我檢查,有硬塊就到醫院檢查;而35歲起,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一次。

有纖維囊腫 得到乳癌機率高?

12年前,身形姣好的梅麗,在某次健診中被告知傲人的雙峰中有纖維囊腫,「屬於乳癌高危險群」。多年來,她內心一直不安,擔心有一天惡夢成真,直到45歲拿健保卡到醫院接受超音波檢驗、乳房X光檢查,醫生才告訴她:「比起家族史,纖維囊腫並不算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她才驚覺這些年白擔心了。

余本隆醫師說,絕大多數婦女就醫,是因乳房疼痛、發現腫塊或乳頭分泌物,但檢查結果,絕大多數是纖維囊腫、纖維腺瘤等良性乳房疾病。「80%~90%的乳房腫瘤是良性的,且不見得會增加罹癌的風險。」

現在的乳房醫學,並不把纖維囊腫當成一種「疾病」,而是認為它是一種乳腺管擴張的「變化」。事實上,女性在月經周期中,乳腺管的粗細本來就會呈周期性變化,這也是大部分女性在月經前會感覺乳房比較腫漲的主因。

雖然醫界也曾懷疑纖維囊腫可能導致乳癌機率增加,但曾令民醫師指出,纖維囊腫整體來說只會增加1.5倍的罹患乳癌機率,除非合併不典型上皮細胞增生(這必須透過切片診斷,光靠影像無法診斷),才會增加到4倍的機率,所以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纖維囊腫的威脅性並不高。

曾令民醫師說,纖維囊腫代表的意義是:有此體質者,乳房較敏感,易受到荷爾蒙及環境影響,即便如此,也不必自己嚇自己,有纖維囊腫者只要定期追蹤檢查,一開始可半年檢查一次,2年後若囊腫都沒改變,接著1年檢查1次即可,保持警覺性,即可安然度一生。「如果合併家族史,就要更小心,因惡性腫瘤易隱藏在纖維囊腫後方,造成混淆或誤判。」

余本隆醫師說,纖維囊腫的直徑若大於2mm,醫生會列入追蹤,但這不表示罹癌的機率會明顯增加,因為纖維囊腫並不會吸收脂肪後轉化為惡性,只是因為乳腺較密,摸起來好像有腫塊,容易形成觸診上的死角,甚至進行乳房攝影時,也可能因囊腫密度高而不容易發現後方藏著小腫塊,所以還要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才能確認。

至於哺乳過的女性常在乳房上留有鈣化組織,透過乳房攝影便可一目了然,所以也不必擔心會因此提高罹患乳癌的機率。「曾哺乳半年以上的婦女,可有效降低乳癌罹患率,可見應多推廣哺乳才對。」余本隆醫師說。

每周4小時運動 比不運動者乳癌機率降40%

曾令民醫師則表示,有效預防乳癌之道是重視乳房健康,從月經來潮後即保持警覺(其診治的乳癌患者中最年輕為19歲),絕不可掉以輕心。目前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婦女,每2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X光)篩檢,如果是高危險群婦女,建議提前自40歲開始,每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篩檢。

兩位醫師說明,不論是專業醫師觸診或乳房攝影、超音波,都是好的檢驗方法,對於特殊乳癌家族史者而言,基因檢測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篩檢方式,因為最能計算出罹患乳癌的機率,但國內目前只有部分醫院提供這項檢測服務,且完全是自費項目,平均費用高達4萬元到10萬元,進行的方式是抽血檢測為主,前後約需3至4周報告即可出來。若測出機率較高,不一定要切除乳房或卵巢,因為不一定會發病,但務必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為主)及超音波(為輔)檢查,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過,兩位醫師也一再提醒,算機率及檢視危險因子,遠不如自我提高警覺,臨床上常見什麼危險因子也不具備的乳癌患者,因疏忽大意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另外,保持輕盈的體態很重要,因為每周運動4小時以上的婦女,得到乳癌的機率比不運動者少了40%。「我最怕聽到患者說:我又沒做壞事,為什麼是我得!」余本隆醫師說,如果這句話成立,難道那些辛苦完成治療的癌症病人都做過什麼「壞事」嗎?曾令民和余本隆醫師提醒,萬一得到乳癌,不妨把它當成生命中的「意外事故」,就像在路上踩到坑洞,可以坐下來哭一哭,但哭完還是要繼續往前走,畢竟,別人能拉你起來,卻不能替你起來,也不能替你往前走。

誰是乳癌高危險群?

何謂「乳癌高危險群」?臺灣乳房醫學會祕書長、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曾令民說,一般認為下列幾種特質的女性應多加注意:
1.    40至60歲的婦女。
2.    月經初潮較早(12歲以前)及結束得較晚(55歲以後)的女性。
3.    未曾懷孕或沒有餵奶經驗的婦女。
4.    有肥胖因子及荷爾蒙異常者。
5.    有喝酒習慣者。
6.    近親中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感謝臺灣乳房醫學會祕書長、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曾令民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