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國小教養 孩子遇校霸霸凌,家長如何解圍?

孩子遇校霸霸凌,家長如何解圍?

出處/ 2006年7月號/第24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616
收藏 瀏覽數 : 3616
孩子遇校霸霸凌,家長如何解圍?

你可曾注意到孩子不快樂、不想上學的原因來自校園「霸凌」?台灣六成五的學童在學校有被欺負的經驗,當孩子遇上「霸凌」,爸媽如何靠智慧化解危機?

「哈哈!你看他連這個都不會,好笨喔!」、「我們不要跟他做朋友!」孩子每天上學去,原本應該開開心心地學習、交朋友,但家長除了關心他有沒有認真上課?有沒有按時吃飯?可曾注意孩子在學校是否被欺負、被排擠,甚至被暴力威脅?

還在學習適應社會生活的孩子,遇到被欺負的狀況時,不見得都知道如何反應或保護自己,而家長能不能預先察覺、及時給予孩子關懷和指導、幫助解決問題,是協助孩子度過難關的重要力量。

六成五小學生曾遇霸凌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年前一份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調查,全台灣約有六成五的小學生曾在學校被「欺負」,另一說法為「霸凌」(bully)。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解釋,「霸凌」可說是嚴重校園暴力的前身,分為幾種類型:

1.    口頭攻擊或語言傷害:例如取笑女生發育中的胸部和外觀。

2.    行為傷害:可能是偷掀女生裙子、把同學關在廁所裡等行為,極端的情況將演變成打人、踹人,甚至是「性霸凌」。

3.    關係方面的傷害:例如一群同學聯合起來孤立、冷落某位同學,或搞小團體排擠其他同學。

小小心靈裝不下的創傷

教育部軍訓處表示,校園「霸凌」存在於「灰色地帶」,有些行為很難舉證,家長一方面害怕小孩在學校被欺負,另一方面也害怕孩子欺負別人。不過,許多家長也認為校園「霸凌」是值得重視的問題,期望學校老師、輔導人員和主管機關重視。教育部為積極去除校園「霸凌」,更於今年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啟動0800免付費投訴電話,並實施全國國中生「校園生活問卷」抽樣調查,瞭解學生在學校被「霸凌」、歐打或勒索的情況。

另外,依據兒盟兒童專線的篩選調查,去年主動撥打電話的孩童,其反映的主要問題也與在學校遇到的人際關係問題及壓力有關。

一般人認為,小朋友間打打鬧鬧、吵架的情況很稀鬆平常,但如果家長未仔細觀察或找出原因,心思敏感的小孩一旦長期被排擠或欺負,將可能在心底留下嚴重影響;對於向來欺負別人的小孩,則可能逐漸強化向別人施暴的傾向,王育敏指出,「嚴重的校園暴力其實有脈絡可循,多從小學開始,到國中後強化力量或集結成大小幫派。」

先瞭解狀況 別急著出氣 

很多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時,反應都是不知所措,甚至可能因「面子掛不住」而惱羞成怒,忽略應該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與感受。

歸心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王麗文表示:「多體諒小孩的委曲,再瞭解狀況不遲」,有些父母會生氣或慌張求助,不如停止情緒化,以「發現、瞭解情況」的態度,鼓勵孩子把在學校的遭遇說出來、耐心傾聽,因孩子遇到問題,正是「開始學習應付社會難題的時候」。

「小孩都很害怕家長反應過度、小題大作,」聖保祿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維蒂也建議,可以先傾聽孩子的遭遇,表示支持,進而判斷事情的嚴重性,再決定是否介入處理。

例如,孩子被欺負時,家長要先瞭解其受傷程度。王麗文說,小朋友間推來推去的玩耍難免會受傷,每個人在兒時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當孩子遭遇衝突和暴力,要確定身體的創傷有沒有「很超過」,如果有,就要帶他去檢查,且別忘了給予立即的安慰,並打電話給老師,確認衝突的嚴重性。

不論是嚴重還是輕微的情況,如果家長立刻認定是對方的錯,而找老師或對方家長理論,並不是好的處理方式。王麗文舉例,家長因孩子在學校受委曲,就衝到學校理論,甚至動不動向對方家長提出告訴、找媒體或民意代表出面,都是不好的示範。她也不建議輕易幫孩子轉學,因為轉校無法釐清狀況,且未解決問題就離開,難保類似的情況不會再發生。

檢視自己是否為幫凶

除了傾聽孩子的遭遇、冷靜判斷事件的嚴重程度,王育敏提醒,家長也需「檢視自己的行為」。兒盟曾經接到一件個案,就讀國小中年級的女生「小茹」(化名),在家裡和學校都感覺「沒人喜歡她」,打電話到兒盟的兒童專線傾訴,表示想自殺。

原來,小茹成長在單親家庭,爸爸經常外出工作,小茹因而和阿嬤同住,但阿嬤並不喜歡她,還認為她是帶給家裡噩運的「掃把星」。小茹強烈覺得在家裡不被接納,加上自認外表不好看,在學校經常被嘲笑,也沒有同學喜歡和她做朋友,因此打電話到兒盟傾訴,甚至吐露「想自殺」的念頭,突顯家庭和學校帶給她的雙重困境。

兒盟的社工員知道後,聯絡小茹的學校和家人。原本將她視為「掃把星」的阿嬤,也開始注意自己的不當言語會傷害到小茹,變得更謹慎。之後3個月,社工員每星期帶領小茹接受個別輔導、「認識自己的狀況」,她才慢慢看到身上的優點。

王育敏說,小茹已開始學會接納自己,產生肯定自我的想法。不過,她的負面情緒可能起因於家長長期的「不自覺」與不好的態度,老師也忙著教書,疏於瞭解而未察覺小茹的危機。

請老師扮演家長間的橋樑

至於如何與老師溝通,解決霸凌問題?事實上,老師雖是在第一線上最易察覺小朋友間相處異狀的人,但也許因工作繁多或警覺心不夠,有時仍無法及時發現狀況。

王育敏指出,老師下課後,多數時間不在教室,師長對於同學間言語或關係方面的霸凌,不見得有敏感度;且學生想主動反應此狀況,也需要奠定在良好的師生關係基礎上,如果關係疏離,學生也不敢跟老師報告。

若家長需要老師幫忙觀察小孩被欺負的情況,來判斷事情的嚴重性,王麗文建議,應避免情緒化的字眼,以就事論事的態度,表示「希望老師注意」、「請老師幫忙觀察」,觀察時間可持續3個月到一整個學期。

 

若已發生具體的侵犯或傷害事件,家長的確需要老師的介入和出面處理,「因為老師代表公權力,可以規範小孩的行為」。例如,發現小孩的鉛筆盒一直被偷時,和緩地向老師表達:「請老師處理,不想鉛筆盒被偷事情再次發生」,或請老師明確地告知對方家長:「不想再發生這種情況」。

先請老師出面處理的好處是,不會一下子就把事情鬧大,或避免自己過度反應。台北縣教育局也建議,先跟導師溝通,視情節輕重、處理的情況,再決定是否找學務處,甚至是警察局人員介入處理。

用愛終結霸凌
校園不再蒙陰影

如果老師沒有進一步的具體行動,王麗文指出,家長一樣以「再去瞭解」的態度理解老師的難處,根據其回應,再看看是否需要老師再次執行公權力。

王維蒂也認為,老師的態度不夠積極時,最好先釐清老師為什麼無法處理,建議從老師回覆的言語去判斷,進而強調:「自己在意的是比較大的問題、不希望事情變得更嚴重」,並重申「希望老師能幫忙」。

萬一老師一直出現推託的態度,無計可施之下,想直接找對方父母,王維蒂強調,仍應表達「希望停止欺負」的主張,而不是「想教訓對方的小孩」。

王維蒂曾看過一位學生「譽亞」(化名),因個性較內向自閉,溝通反應的能力較差,在學校被霸凌,但欺負譽亞的同學,其實來自問題家庭。譽亞的媽媽知道後,沒有責備對方,反而自願到學校輔導室當志工,主動關心這些來自問題家庭的小孩,讓他們也感受被人關愛、保護的感覺,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和制止他們的調皮行為,像這種處理方式,就很正面。

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多察覺孩子的變化,主動協助他們,當孩子受到欺負時,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想,花時間去溝通,相信總能為孩子找到最好的協助。

替孩子解圍的12個錦囊

■對受委曲的孩子

1.    傾聽孩子的遭遇、體諒他的委曲,並表達對他的支持。
2.    稍安勿躁,先理性地旁敲側擊,瞭解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狀況。

3.    不立刻認定是對方的錯,而馬上找老師和對方家長理論,避免太急躁或過度情緒化。
4.    檢視自己對小孩的言行是否有不當的地方,讓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低落,導致容易被人欺負。

5.    觀察孩子平常是否缺乏自信心,或對於別人的言語過於敏感。
6.    如果孩子受到肢體傷害,仔細檢查身體受傷的程度,並向老師確認衝突的嚴重性。

■對老師

1.    已發生具體的侵犯或傷害事件時,不建議直接找上對方家長,宜請代表公權力的老師出面處理。
2.    若要請老師多關注,宜以和緩堅定的口吻向老師表示:「希望老師注意」、「請老師幫忙觀察」等,持續觀察3個月到一學期。

3.    針對特定事件,家長可以明確且和緩的態度向老師表達,不是「想教訓對方的小孩」,只是想「請老師處理,不想某某事件再發生」,或請老師明確地告知對方家長,「不想再發生這種不好的情況」。
4.    如果老師未具體回應,家長一樣用「請他再次瞭解情況」,或「請他代為提醒霸凌者」的態度和老師溝通。

5.    若老師出面處理無效,再反應事件給學校的相關處室,如訓導處、學務處。
6.    不建議在問題未解決前,輕易將小孩轉學,如果未發現癥結,難保日後不會發生類似情況。

1分鐘醫學小百科
受凌兒童的心理創傷

聖保祿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維蒂指出,「創傷的本質,很難認定是好或不好」。小孩子遭遇不和諧的人際關係,例如被排擠,師長和家長應該先釐清,是小孩子不能接受被排擠,還是真的來自別人過度的不當行為。

王維蒂解釋,年紀愈小的孩子,愈不能判斷事情的「對」或「錯」,家人和同伴對孩子的看法和互動方式,會形塑出他對自己的看法,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認同感。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嚴重適應不良,則可能影響日後在職場適應的能力;若長期受到肢體暴力或心理威脅,將喪失安全感,也較不清楚人際關係中合適的界限。

給孩子一「線」希望
■兒童福利聯盟「哎唷喂呀」兒童專線:0800-003-123(週一至週五下午4:30~7:30,開放給兒童說心事或尋求協助)
■教育部申訴專線:0800-200-885(0800-耳鈴鈴-幫幫我)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好書優惠中

本文摘自《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TAAZE讀冊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