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醫生與醫生的歷史交會

醫生與醫生的歷史交會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62
收藏 瀏覽數 : 1162
醫生與醫生的歷史交會

諾華基金會(Novartis Foundation)在2000年11月6日在倫敦舉辦一場國際檳榔研討會,題目為「檳榔的生物、醫學,以及社會經濟層面」(Biology, Medical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Areca Nut Usage),主持人是國王醫學院(King's College)臨床生化系系主任彼得斯教授(Timothy Peters)。亞洲地區有兩位被邀請:除了本人,另一位是印度的谷布達教授(Prakash Gupta),他是流行病學專家。


我被邀請,感到相當意外。檳榔的問題,相當本土,口腔病變的研究,國內已進行多年,成果豐富。我是腦神經科醫生,一直覺得要在神經科學領域做本土的東西,實非檳榔莫屬。吃檳榔的源頭在腦,會產生快感與興奮,導致百吃不厭和上癮。我出於好奇,更出於想做本土性研究的動機,檳榔對腦神經系統的影響,很自然地成為我的研究題目。我在獲得國科會的支持後,默默做了幾年的研究,幸而有些成果。由於腦醫學是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我把自己歸類為檳榔的業餘研究者。


倫敦幾天,我住在基金會會館,因而有緣了解基金會的歷史,以及會館地區的沿革,發現了一些與中國革命和醫學革命有關的事蹟。另外,與谷布達教授相談,獲得印度人吃檳榔的第一手資料,也相當有趣,值得報導。

 

檳榔習俗商業化

檳榔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全世界消費量僅次於咖啡、菸草和酒類,消費人口可能高達世界人口的15%。嚼食檳榔的習俗,年代相當久遠,至少兩千年以上。最初,檳榔是宮廷和上流社會的高貴嚼品,由於檳榔樹種植容易,果實又結得串串纍纍,而逐漸平民化,連販夫走卒也買得起,檳榔變成他們艱苦生活中唯一能享受到的奢侈品。


歷史上含興奮劑的植物,幾乎家喻戶曉,例如:南美的可口葉子,北美的菸草,印度的大麻,亞洲的罌粟;唯獨檳榔沒沒無聞,只侷限在東南亞、南太平洋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區。西方國家很少人知道檳榔習俗,最可能的原因是,吃檳榔產生不佳形象,西洋人不敢染上此種習慣,故無法靠他們流傳出去。如此長久下來,嚼食檳榔成為具有濃厚地區性、人種性、文化性和社會性的習俗。

關鍵字: 醫生歷史交會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