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憂鬱兒,是親子無法承受之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跳脫憂鬱漩渦?
帶孩子走出憂鬱症風暴是個「長期工程」,父母擔負連繫醫師、心理師、老師及孩子的統合角色,怎麼做才能滿足孩子的身心需求,陪他走出憂鬱的胡同?
親子需維繫良好關係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映雪指出,青少年憂鬱症大部分來自人際關係、課業或觀念不良產生的壓力,因而對生活週遭的人、事、物敏感,甚至對未來不確定。目前醫療院所及心理輔導中心普遍設立心理諮商中心,但作用畢竟有限,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長,仍扮演重要角色。她也發現,青少年通常不太找父母溝通,但父母與朋友卻是他們的兩大支柱,因此,父母更該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
面對憂鬱症的孩子,父母雙方絕對要相互扶持,給對方打氣,若對孩子要求過多,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或者太忽略孩子存在,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不管是哪一種程度的憂鬱症,都屬於慢性心理疾病,使用心理或藥物治療只是暫時的方式,往後一旦遇到挫折又會復發,唯有讓孩子學會調適壓力,才能真正跳脫憂鬱症的藩籬。
此外,父母也要教導其他正常的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憂鬱症手足,最好的方式是「家族治療」,也就是由專業人士帶領,讓全家一起面對,父母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孩子走出憂鬱,變得更有自信。
你對孩子了解多深?
「憂鬱症不僅是病,也是一個人面對人生困境時的無助心理,例如親子關係、教養或挫折等問題,父母擔任的角色,就是協助孩子重新認知自我和這個世界,」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兼任講師沈志仁說。若孩子得了憂鬱症,他建議父母最好從下列幾點省思。
■我對憂鬱症了解多少?
■我與孩子的關係如何?
■我同理孩子的部分有多少?
■我知道該如何處置嗎?
■我知道該負起什麼教養責任嗎?
沈志仁也提醒「關鍵不在於問題家庭或正常家庭,而是親子間是否維繫良好的關係。」父母原本就該多與孩子溝通互動、關心孩子對週遭人事物的態度,萬一孩子得到憂鬱症,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需要幫助,陪他跨越憂鬱心海。
10大跨越憂鬱症提案
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走出憂鬱症?以下是陳映雪及沈志仁的建議。
1. 了解孩子做什麼、想什麼?
青少年煩惱的問題,不外是課業、人際關係、感情問題、未來前途、外表等。這個由孩子變成大人的階段,對世事似懂非懂,父母應該關心孩子在學校裡、生活中到底做些什麼?孩子面對人生的課題是什麼?同時了解孩子的身心變化、知道快速變動的社會對孩子的壓力有多少,以及對未來生存的期望、希望自己有哪些競爭力等。
2. 注意孩子平常對事物的反應
父母並非等到孩子有異狀才要留意,平常就要細心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例如會不會退縮、逃避?有沒有突然整理鍾愛的東西送人?只想一個人在家?有時,憂鬱症的反應不是心情不好,反而以開朗、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可能也是自殺的傾向或前兆。無論如何,當孩子「變了一個人」時,就要特別注意。
平常要注意子女的生活作息、學業及交友狀況,讓孩子該上學就上學、該休息就休息,得到充足的生理滿足及生活照顧,不要打亂孩子的生活順序,讓身心得不到適當的調適。
3. 抓住和孩子相處的機會
縱使可以將孩子交給學校,讓老師輔導,或由醫師開藥治療,但孩子畢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千萬不要忽略和孩子建立關係的重要性。
建議和孩子一起討論作業、參加團體活動或做戶外運動,甚至一起打電動,讓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一國的」,平常親子互動頻繁,多數孩子都會將父母當作傾訴的對象。
4. 扮演傾聽者的身分
多聽孩子的心聲,多看他們平常的表現,留意他們表現挫敗的地方,比較容易察覺孩子的異狀,然後從旁打氣及協助。「多聽」是有技巧的,千萬不要只將時間浪費在「說教」上,也不要刻意要孩子坐下來談,生活中有意無意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管道。
5. 擔任解決問題的角色
發現孩子有「異狀」,最好在閒聊時藉機用言語激勵孩子,但鼓勵之餘,千萬不要幫孩子做決定。父母的功能,是從生活中提供面對困難的解決方案,擔任指點迷津或解答疑惑的角色,如此一來,才可能讓孩子了解父母是可以幫助他們的。父母也要常常了解並熟悉孩子的朋友及老師,一旦需要幫忙,可立即找到適合人選。
6. 多吸收相關新知
當憂鬱症演變成中度或重度時,「就醫」是最好的辦法,不過父母通常比小孩更不能接受。常常接受新資訊,才不會有偏差的認知。
現在小孩對憂鬱症的概念,有時甚至比父母豐富,父母平常可參加醫療院所的衛教課程,多蒐集、多吸收憂鬱症相關資訊,加強自己的新觀念。不要以傳統方式看待憂鬱症子女,認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要他們勇敢、堅強一點,這樣對病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7. 親子一同探索憂鬱原因
憂鬱症處理原則很多,舉凡運動、看書、找人傾訴、寫日記等都是,但不見得適用每個人。父母最好從旁輔導小孩,與孩子一起做,共同挖掘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一昧要求孩子「應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反而壓抑孩子內在情緒,無法表現出來。
此外,了解孩子是否對自我有「負向認知」或不切實際的看法,例如對很多事吹毛求疵或忍受力變低。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問題癥結、一起面對,父母可慢慢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看法,切勿只注意孩子的弱點,而忽略他的長處。
8. 接受孩子罹患憂鬱症的事實
有些家長會否定或無法接受小孩得憂鬱症,常常認為孩子只是壓力太大或課業壓力太重。父母必須有「面對事實的心理準備與勇氣」,認清事實,依照孩子的症狀,考慮是否接受心理輔導或就醫,才不致延誤孩子的病情。
9. 動用孩子的師長、朋友關係
父母該知道如何動用孩子週遭的師長、朋友等人際關係,產生影響力,例如找孩子信任的老師進行心理輔導,或者請孩子的朋友陪孩子一起上學,讓孩子有上學的動力等,都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10. 協助就醫、配合用藥
憂鬱症症狀有輕有重,有時僅需心理治療,有時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如團體治療方式,在醫院或各縣市都有憂鬱症患者自發性組成的身心調適會,定期辦講座或服務性活動,讓患者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
若需要陪孩子就醫,可事先「做功課」,將孩子的狀況、問題歸納整理好,方便醫生詢問並進一步討論,同時配合醫師建議及指示,了解醫師給予的診斷是否明確?同時提醒孩子服藥、監督用藥等。目前治療憂鬱症已全部健保給付,病患並不需特別負擔額外的費用。
上述十大提議在事情發生之前便要認真去做,防範未然,萬一孩子真的罹患憂鬱症,也要持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