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麵攤到麵食館,王覺吾夫婦除提供客人美味小吃外,更樂於分享他們生活中琳琅滿目的藝品DIY樂趣。星期日中午,坐落竹北三民三路的「十一街麵食館」,人聲鼎沸,樓上樓下座無虛席,排隊候位的更是一圈繞過一圈。這裡賣的不是山珍海味,是台灣傳統小吃,每到假日,附近縣市遊客慕名而來,為的是嚐嚐這裡的胡瓜水餃、意麵及清爽可口的各式小菜。我們一行,是在稍早前來到這裡,直到人聲沸騰,才意識到已是中午時分,也才見識到這家小店,果然是地方上的名店,顧客如潮。店家老闆是現任新埔鎮主任秘書王覺吾,一手打點店面的則是年輕漂亮的老闆娘范惠燕。
拿中國結當補丁的男人
老闆與掌櫃,各司其職。要說起包餃子的功夫,店中無人能出老闆娘左右,一個水餃皮有幾兩重,她掂一掂手,心中有譜;但若是談起女紅絕活,無人不豎起大拇指稱讚老闆的巧手,連老闆娘都推崇。「前幾天他不小心,衣角破了個洞,他就拿了個中國結把它補起來,他的同事看到,都在問這在哪裡買得到?」范惠燕指著老公的西裝外套,頗為老公驕傲地說,我們將頭探向那件衣服,縫得細緻平整,上面還有個垂飾,非常特別。
「我老公在家,有時候寫書法、畫畫,要不然就是做菜、縫衣服、帶小孩,他就是喜歡做一些我覺得像女人做的工作,像我們剛結婚的時候,都是他在做菜、抹地板、帶小孩,」范惠燕笑說,「可是只要是做這些他就覺得很開心,雖然我們是做生意的,但是他很不喜歡應酬。」他們相差六歲,當初范惠燕看上的是王覺吾高挺的外表與幽默的個性,婚後發現,他還是一位多
才多藝、會做家事的體貼老公。
夫妻一起圓夢
「十一街麵食館」在竹北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初,老闆娘范惠燕也是辛辛苦苦,從一個小麵攤做起。17年前,范惠燕頂下竹北天橋下的一個小麵攤,開始賣起水餃,那時的王覺吾在菲利浦上班,只能下班後到店裡幫忙,因此,從揉麵團、拌餡到包水餃、洗碗盤,多半就靠范惠燕一個人,個頭小的她,煮水餃還得墊板凳,每天從早忙到晚,累到連數錢的力氣都沒有,「每天回到家,就直接把錢往衣櫃上的奶粉罐扔,」范惠燕說。一直到多年後搬家,他們還在衣櫃上發現好幾疊鈔票。
後來,范惠燕收掉麵攤,到當地一家小證券公司作交割,剛上班的新人接不到單子,只能撿那些被棄置櫃檯,沒人裡的小單子,范惠燕不以為意,親自將每張單子送到投資人家裡,直到其中一位投資人介紹科學園區的生意給她,她的業績才扶搖直上,公司每天60萬的營業額裡,有40萬是她做的。後來,范惠燕看準了市場面不佳, 5年前,王覺吾當上新埔鎮的主秘,范惠燕也離開了證券公司,回過頭來開了第一家店,因為東西好吃又實惠,光顧的客人很多,十幾坪的店面容不下, 2年前,他們
夫妻倆又開了第二家店,樓上樓下,有五、六十坪,員工也有五、六十人。
平實的生活樂趣
除了照顧生意,他們夫妻倆平日喜歡喝喝茶,做做手工藝品,店裡的陳設擺飾,多數都是他們自己DIY,或是設計好請人做,尤其是王老闆,更是擅長將不同的素材組合,成為全新的作品。麵食館的二樓有一間VIP室,裡頭擺置了許多王覺吾自大陸帶回來的小骨董,整理得乾淨古樸,右手邊十幾個陶甕佔據了半道牆,仔細一瞧,上頭寫著:太極龍珠、東方美人、普洱磚茶、雲南貢茶..。
王覺吾重視喝茶的樂趣更甚於茶葉本身的好壞。裝茶葉的陶甕是他特別請陶廠燒的;陶甕上的軟木塞子、札口紅布,是他做的;連舀茶葉的杓子,都是他利用風乾了的小匏瓜剖半而成,杓柄還特別鑽了兩個小洞,繫上富中國味的吊飾。王覺吾特別拿出一個小小的磅秤,慎重地問我們:「你們知道這是作什麼用的嗎?」原來是用來秤茶葉的,原本不起眼的古銅色磅秤,王覺吾細細地用編中國結的細繩纏繞,「你看,這樣就美美的,即使很爛的茶葉,經過我這道程序(指用磅秤秤過)後,這泡茶會變得很香,」王覺吾自我陶醉地說。
而一個才10元的籃子,只要再花個10到20元的成本,剪張紅紙貼上,放上牛皮油紙裝的茶葉,再綁上細麻繩,價值感就不一樣;肥皂盒裡擺上幾顆爛石頭,瀝水性奇佳;將挖水餃餡的掰仔,裝飾上細繩、鈴鐺,成了店裡最具代表性、餽贈親友的好禮品..。
王覺吾一邊從櫃子拿出作品,一邊細說他做這些東西的心情,連老婆都訝異他做了這麼多東西。不過,這些也只是一小部分,「家裡更多,現在整間房子都快成了他的倉庫,」范惠燕說。王覺吾擅長將不同的素材組合,尤其是那些被棄置、不起眼的東
西,像是緞帶、麻繩、鈕釦等等,他說,一般人跨不出自己行業的限制,常常都只做他會做的東西,像做木頭的做木頭,做繩子的做繩子,可是只要將兩個不同行業別的東西組合起來,效果都不會太差。
畢業於國立藝專應用美術系的他,果然比一般人深諳組合的美學,「這只是一種生活樂趣, 沒什麼啦!」王覺吾謙虛地說。「他真的很會做這些東西,有時候我心情不好,回到家,看到他可以把普通的東西變得這麼漂亮可愛,心情就變好了,」范惠燕也會跟著老公一起動手做,但欣賞的時候居多。
完美的組合
王覺吾平日白天上班、晚上做做手工藝,假日就到店裡幫忙,而他們夫妻倆心中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再開第三家麵食館,從蓋房子到店面設計,都由他們一手規劃。王覺吾夫婦覺得傳統小吃和台灣農村的味道最搭,因此,他們最想要的,是能夠蓋一間三合院來賣他們的傳統小吃。
王覺吾並不想要只是去收集一些台灣的農具,然後將他們擺在店裡,他非常希望擺飾在店裡的東西都是經過他的手做出來的,「當然,不可能完全都是自己做,折衷的辦法,就是買現成的素材加以組合,或是自己設計,找人來做,」王覺吾說。
「到時候我一定要特別設計有一面牆,是用來擺他的作品的,」范惠燕補充說明,一語道盡對老公的欣賞與支持。曾經一起經歷過苦日子,如今則是一起在「十一街」這家幸福小店共同創造與實現夢想,一個負責內務,一個負責經營,就像他們各有自己旅遊的偏好,老公喜歡往大陸走,每次必定扛回好幾箱的碗盤、布、線;老婆則喜歡往日本跑,因為那裡的東西好吃,最能滿足她對食物精緻、美味的要求。喜好雖有不同,卻巧妙地在自家的麵食館找到美妙的舞台,做了最佳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