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樂齡生活 「代間連帶理論」看祖孫關係的親密程度

「代間連帶理論」看祖孫關係的親密程度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463
收藏 瀏覽數 : 10463
「代間連帶理論」看祖孫關係的親密程度

在華人的家庭規範下,對於祖父母的印象,不外乎就是協助照顧孫子女。不論是主動或被動扮演照顧或教養的角色,祖父母與孫子女間的情感,蘊藏著一種無法由父母取代的呵護與關愛,而這樣的情感是影響祖父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可成為孫子女情緒安定力量的來源。

 

然而,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功能、關係都在轉變,家庭型態因而愈趨多元,祖孫關係也因著父母輩的工作與婚姻,呈現不同型態。最常見的是,父母在外地打拼,將年幼的子女交由祖父母照顧,孫子女長大後再接回父母身邊;而近年,也出現一種父母與祖父母同住或住附近,由祖父母與父母協同照顧子女的做法。這群新世代的祖父母,相較傳統以往的祖父母,可能有更好的教育程度,以及更能接受新觀念,更能分擔教養的責任。

根據學者Bengtson 及Schrader於 1982年提出的「代間連帶理論」,其中包含六個元素,決定祖孫關係的親密程度:

1.地理近便性:居住距離會影響祖父母與孫子女的接觸、協助及情感交流,特別是核心家庭的型態,父母與孫子女因工作或就學,與祖父母居住在不同縣巿,若因工作或學業忙碌,不常返鄉探親,便容易產生疏離感。

2.接觸的頻率:祖孫若常有機會接觸,即使沒有同住一起,也可能有親密的關係,例如打電話、寫信,或者利用社群媒體,邀請祖父母進入line群組或FB。

3.祖父母的功能性:若是祖父母健康情況良好,得以協助照顧孫子女,甚至擔負教養責任,與孫子女也會較親密。但亦有研究指出,祖父母只要扮演好份內的角色(只是陪伴或玩耍),可能會比肩負起照顧者角色,更可能有親密關係。不論哪一種角色,祖父母若能透過帶孫提供支持或協助,都有助於關係的凝聚。

4.規範連帶:有些家庭強調家庭成員間的規範或者應盡的孝道義務,例如要對長輩尊敬、子女有照顧長者的義務、或者必須提供財務協助、分擔家務等,可能讓祖孫間有緊密的連結。

5.情感連帶:雖然祖父母和孫子女之間的情感連結是自然的,但是隨著孫子女的成長,對父母、手足及朋友的依附加深,反而可能遠離祖父母。根據教育部2010年調查發現,孫子女年紀愈大,與祖父母的關係反而愈不親密。然而對祖父母而言,子女及孫子女反而成為生活重心。研究也發現,早年祖孫較親密,未來較可能維持良好的關係。同時,若中間帶的子女和祖父母情感好,孫子女與祖父母便容易建立自然的親密關係 。

6.一致連帶:孫子女從父母或祖父母身上學到價值觀及人生規範。隨著孫子女逐漸成熟,會發展自己的信仰及價值,當家庭間有共享的價值或觀念,愈不容易產生代溝,因此,祖父母必須放下固有的想法,聆聽年輕世代的聲音,學習新事物,才不會讓年輕人覺得祖父母是老古董。

由上述因素可見,鼓勵祖孫世代之間加強互動的同時,高齡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往往才是主宰祖孫輩代間關係的重要因素,如果忽略這層關係,任何高齡者的活動規劃,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針對遠距離的祖父母,父母可以做的努力如下:

1.教導孩子關心祖父母:每週定時問候,或在特殊節日透過卡片或電話表達思念之意,例如生日、父親節、母親節或祖父母節,透過父母身教的問候祖父母,孫子女自然習得敬老、尊老的態度。

2.安排家族旅行或聚會:透過家族旅行,除了聯繫感情,更可藉由與家人的聚會,認識家族歷史及故事。

除此之外,學校可以舉辦祖孫共學的活動或營隊,祖父母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及知識,甚至有拿手絕活,讓祖父母有機會教導孫子女他們擅長的事物,例如:傳統美食或者童玩,除了傳承傳統文化,也讓祖父母有機會一展身手而獲得成就感;而對於年輕的孫輩而言,可以教導祖父母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祖父母學會了,便搭起聯繫與溝通的媒介。(本文由董氏基金會提供,作者為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