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發表於《美國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腦部造影顯示的特定活動模式,可能有助於臨床醫生鑑別出在心理治療和抗憂鬱劑中,何者對個別憂鬱症患者更有療效。
該項研究為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進行,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配成抗憂鬱藥物治療(escitalopram, duloxetine)以及認知行為治療(CBT)兩組,療程為12週。研究開始後,患者會接受功能性腦部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然後依據其結果進行分析,以了解治療結果是否與治療前的大腦狀態有關。
研究主持人,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神經醫學和放射醫學教授Helen Mayberg指出,不同類型的憂鬱症有其特殊的治療方式,而使用這些掃描,能夠找出最適合患者的療法,同時避免效果不佳的治療方式。這表示要達成個別化的治療,取決於辨識出患者身上特別的生物特徵,而不是他們的症狀或治療偏好。
研究結果建議,腦部造影可能可以為個別化治療提出最好的方法。Mayberg補充說明,研究最終顯示,臨床特徵,如年齡、性別等,甚至患者對治療的偏好,都不如大腦測量,能確切地辨別出好的治療結果。
本文摘譯自<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