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糖尿病患的憂鬱,如何解

糖尿病患的憂鬱,如何解

出處/ 2000年8月/第17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370
收藏 瀏覽數 : 4370
糖尿病患的憂鬱,如何解

糖尿病患者中高達33%有憂鬱症,遠超過一般慢性疾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何以糖尿病患者得憂鬱症的比例會如此高?是因為飲食控制的壓力,還是諸多併發症之故?患者又該如何調適?

 

前些時日聽到一位長輩因糖尿病併發症不幸過世,不禁有些傷感,該長輩為嗜好美食之老饕,數年前當他被告知有糖尿病需控制飲食時,立刻翻臉並且否認他有糖尿病,仍然如同往常一般享受美食,期間有多位醫護相關之親朋好友規勸,這位長輩仍一直不為所動,因此造成今日的英年早逝。這個事情讓我回想到故總統經國先生,他亦是糖尿病患,積其一生踏遍數次台灣,享用了無數的小吃美食,不為糖尿病所動,但仍提早撒手西歸與世長辭,這些人真可謂「問世間美食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就心理學的層面來說,當一個人呱呱墜地成為小嬰兒後,外在唯一可用的器官就是嘴了,這嘴的作用可大了,當他覺得餓時,只要一哭就有一雙溫暖的手送上奶瓶;當尿布濕了不舒服,只要一哭就有一雙溫暖的手幫他換上乾淨清爽的衣物;當他有所需求時,只要一張嘴,就可得到滿足與溫暖,所以是不是當一個人嘴巴享受美食時,那種溫暖滿足的感覺亦會自然湧上,滿足你一切的需求,

 

歐洲精神醫學大師佛洛伊德就發現了,嬰兒口腔的滿足對他的心理發展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他訂了出生至一歲半為口腔期,以彰顯其重要性。所以限制飲食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真是辛苦異常,亦因此產生了不少精神症狀,尤其是憂鬱。

 

糖尿病患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早在17世紀初,糖尿病患者的報告就有描述憂鬱症狀,自從那時起憂鬱症狀就被視為糖尿病的臨床特徵之一,而且在這些糖尿病個案中,最近研究有33%憂鬱程度嚴重到精神科重鬱症的診斷,這結果遠遠超過一般的慢性疾病患者。

 

雖然現今對糖尿病患者所產生憂鬱症的原因仍然不是完全了解,但可確認存在的因素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生理因素。以心理因素來說,首先食物的長期嚴格限制,要克服口慾,就會造成患者很大的壓力及不舒服,接著美食當前,吃與不吃皆是痛苦,吃了傷身,不吃傷心,真是「妾身千萬難」而情緒低落。

 

很多人因為糖尿病造成的身體病變及飲食的限制,產生了交際減少而社會隔離,因社會隔離更加地引發更多的情緒症狀。筆者以前有一個案患有糖尿病,並有周邊多發神經病變,雙腳麻木,逐漸地社交減少,一天中午有個老朋友來看他,他高興得未穿鞋就跑到庭院廣場去迎接老友,當與老朋友走回家中後,在這短短沒幾分鐘的路程裡,即感到腳底怪怪的,經就醫診斷腳底已經灼傷,雖然每天換藥,但因糖尿病患傷口不易好,且個案又缺乏家人的照顧,最後走入了截肢的悲情,所以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真是需要十分注意。

 

以生理因素來說,糖尿病患者會併發周邊神經病變而產生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本身亦會產生情緒問題,更重要的是,慢性疼痛會影響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造成可體松分泌增加,這是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現象。另外一個生理因素便是糖尿病會使得血管改變,因而造成腦部缺血,甚至中風,大家所熟知這腦部的結果與憂鬱症是十分相關的,所以不論生理或心理層面來說,糖尿病均容易造成憂鬱症狀。

 

治療首重心理調適

除了前面所言糖尿病易造成憂鬱症狀外,當糖尿病控制不好的時候,更容易產生精神症狀,研究顯示當血糖高時,個案會產生疲倦、無力、胃口差等症狀;當血糖低時,個案會產生心悸、盜汗、焦慮、恐慌、頭痛等急性症狀。當血糖長期低的時候,會造成個性改變及憂鬱症狀,所以穩定的血糖對減少精神症狀是很重要的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