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班族的便祕問題
學生時期就開始累積
尤其是學生,在校時間長,下課時間又短,常找不到時間解便,或因害羞而不敢解便,常憋到放學又接著趕補習班,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家。許多學生憋到週六、日才解便,因而累積很多宿便。「幾乎每天都會有因太久沒解便,導致肚子劇痛而來急診的同學!」邱展賢認為,最受便祕困擾的族群,應該是學生。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李宗熙則認為,上述職業會成為便祕的高危險群,是因工作性質導致有便意時難以上廁所,長期抑制便意,讓排便反射變得較遲鈍,漸漸的越來越沒有便意,因而長期便祕。
若因長期忍便,排便反射已變得不敏感,醫師建議,可多利用早晨或飯後胃腸反射較頻繁,蠕動較有力時去蹲廁所。排便時也可選擇蹲式馬桶,或踩矮凳來改變直腸角度,幫助排便。平時除了注意飲食均衡,水分及纖維攝取外,也可順時針按摩腹部,幫助腸胃蠕動,喚醒排便反射。
1. 訓練身體固定時間如廁
2.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攝取均衡營養,纖維質、水分、油分都不可少,不隨便節食。
順時針按摩腹部,幫助腸胃蠕動、如廁時使用蹲式馬桶或踩矮凳,改變直腸角度,較易排便。
若蹲坐5~10分鐘都無便意,可起身走動,或換個時間再試,讓身體放鬆較易排便。
一日排便2~3次,到3天排便1次都屬正常範圍,只要有固定頻率,一週不少於2次即可,不必過度擔心,給自己額外的壓力。
許多人說宿便是身體產生的廢物,若這些廢物留在體內太久,有毒素跑回身體循環系統的風險,甚至導致癌症。不過,邱展賢醫師澄清,雖然宿便在體內發酵會產生有害毒素及細菌,但大腸將這些毒素吸收,在身體中循環,最後還是會帶到肝臟及腎臟分解,除非肝腎有問題,身體健康的人不用太擔心這些微量毒素。
坊間有許多減肥產品宣稱,能夠藉由清空腸道宿便減去1~15公斤,讓許多夢想快速減肥的女性躍躍欲試。對此,李宗熙醫師強調,一次的排便量約150~200克左右,就算經過好幾天的累積,也不會超過1公斤。若是宿便長期堆積在身體中,水分會不斷被吸收,除了體積變小外,重量也會減輕,並不會因為宿便堆積就使體重明顯增加。而且就臨床經驗來看,許多嚴重便祕的病患,並沒有體重過重或需要減重的困擾。因此,他認為便祕和肥胖之間沒有相關。
若因便祕導致多日沒有排便,出現胃痛等狀況,若去求診,醫師會開瀉藥、浣腸劑等處方幫助病患排便,但一些排便困難的民眾常自行到藥局購買浣腸劑,或用灌腸的方式解便,對此,邱展賢醫師提醒,灌腸雖不是壞事,但使用時要注意衛生,管子要清洗乾淨,盡量用煮過的開水,灌的力道也要放輕,避免太大力,若灌腸後糞便帶血或腹部劇痛,可能是傷到腸道,一定要找醫師診治。
除了注意飲食與多喝水之外,李宗熙醫師說,可利用早晨胃腸反射較好時訓練排便。若早上趕著上班易緊張,可選擇自己最無壓力、最舒適的時間與環境排便,例如改成飯後30~60分鐘起身活動一下後再排便,這時胃和大腸的反射較活躍,大腸蠕動會將糞便推向直腸,進而刺激排便。
長期便祕是否較易得大腸癌?對此,邱展賢醫師說,便祕跟腸癌並無絕對關聯,便祕不代表會得大腸癌。因為正常排便、沒有便祕的人,也可能罹患大腸癌。若平常沒有便祕,近日突然便祕、或出現細長型糞便,並連續多日,這種情況就要盡快找醫師檢查。若是大腸癌病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祕症狀,通常已是晚期。(延伸閱讀:大腸癌有家族史者只占兩成,預防需破解5大盲點)
李宗熙醫師說,目前的確有研究指出便祕和大腸癌有相關性,但兩者的因果關係尚未被證實。因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很大部分是不當的生活、飲食習慣造成。大多數便祕患者有水分、纖維質攝取少、運動少、食用過多高油脂精緻食物等生活習慣,這些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雖然大腸癌較後期也會有便祕的表現,但不代表長期便祕就會得大腸癌,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延伸閱讀
❤️想了解更多【大腸直腸癌檢查、治療、防復發】資訊,請看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