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樂齡生活 老後生活,如何過得幸福健康?

老後生活,如何過得幸福健康?

出處/ 2018年9月號/第37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034
收藏 瀏覽數 : 6034
老後生活,如何過得幸福健康?

你知道嗎?研究發現,懂得禪修或冥想靜坐的法師和修女,海馬迴記憶功能特別強,比較不容易失智。想要幸福終老,光是身體健康是不夠的,心理健康、精神愉快更是活躍老年的關鍵,而且不要等開心的事找上門,而是要主動尋找開心的事……


櫻美奶奶今年88歲,不但手腳俐落、全身軟Q,行動自如的她,還常提著菜籃上市場採買,每天樂在料理三餐給家人吃,胃口甚至好過兒孫輩。為了體貼兒孫都在工作,每天都會幫全家洗曬衣物,閒下來時便在陽台種菜、種花,或約朋友進香拜拜,很懂得享受老年生活。

最近健保局志工打電話到家中,查問櫻美奶奶是否「健在?」,奶奶說自己是本人,志工詢問她,為何連續幾年都沒就醫紀錄,奶奶中氣十足說:「我身體好好的,不用去醫院吧!最後一次使用健保卡好像也是去洗牙,不是去看病。」志工對奶奶精神矍鑠佩服不已。
 

樂齡要件:
身體要健康,精神要愉快!

長壽是福還是禍?各種案例都顯示,若能「身體健康,精神愉快」,長壽就是值得祝福和喜樂的事,而且衰老失能的時間也會自動延後;但如果其中一項缺失或兩項都不具備,那麼長壽就變成是種懲罰和折磨,日子不但過得不開心,甚至還會覺得恐慌無助、度日如年。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郭慈安說,戰後嬰兒潮一代,已大舉邁入70歲,今年4月臺灣也正式成為高齡國家,每7位國民中就有1人是老人。國內長照2.0雖然從去年開始推動,但長照人才及人力不足,一時三刻很難補足,而各地日間照顧或安養機構有時也要排隊才進得去,所以如何在宅老化,成為最可行,也不得不行的方式。

郭慈安指出,老年生活品質要好,生理和心理健康要並重,許多案例都顯示,從年輕一直維持活動力到老年,是最理想的狀態,反而是一心想著「好命,就是什麼事都不用做」的人,很快就會衰弱無力,漸漸地變得失能又失智。 

即使退休,郭慈安認為,持續讓生活充滿「預定要做的事」很重要,不論上課聽演講、運動健身、下棋打牌、當志工、和朋友約會聊天、做好吃飯菜給子孫享用……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活動都可以,畢竟人一閒下來就會覺得無聊,無聊就覺得生活無趣且容易產生負面念頭。更重要的是,老了要有新朋友,和人保持聯繫,也比較不顯老,有新鮮事做,有事要麻煩別人時,也比較有人樂於關心。
 

參與社會
也學會關懷別人

目前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銀髮服務機構,政府也曾推動「年輕老人為年長老人服務」的構想,但實際情況是多數銀髮服務機構互不交流,以長青學苑和社區大學為例,大多數前往的都是健康無病的老人,且通常只為單一的學習目的前往,下課後成員各自散去,很少再集結成小團體,互相聯誼或彼此關懷。

至於中南部成立的「社區關懷據點」(北部則是「老人福利中心」),前往者多半是在健康上有照護需求的人,這些人不太會去長青學苑和社區大學,形成各自分流的狀態。「美國有位學者到臺灣訪察,發現臺灣的老人服務機構,各自吸引差個5、6歲的老人,形成某種打不破的世代隔閡。」郭慈安認為,目前亟待設計一種可以涵蓋70~90歲跨世代且連續性的服務,讓老人融合,而不是區隔,更不是出外參加活動,結束後又回到沒人關懷的蝸居。

事實上,「以老助老」絕對是可行的,70歲服務80歲,80歲服務90歲,不論社區電話問安或到宅關懷訪視,如果能找出回歸社區的服務誘因,就可以建立比長照更綿密的服務體系。
 

學著感恩和分享
讓身心更平衡

在揚生基金會營造的揚生六○館社區客廳裡,有活動室、交誼廳,可以玩桌遊、下棋、看書報雜誌、使用按摩椅,健康諮詢室則有固定駐點的護理師或營養師提供指導。為了鼓勵民眾活躍老年,揚升基金會網羅經驗豐富的運動教練、營養師、護理師、健康管理師等專業建議,打造最適合臺灣銀髮族的養生樂活課程──自癒力教室。

揚生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提到,自癒力教室課程每階段兩個月,一共三階段,初階進行方式主要是講課不超過20分鐘+100分鐘多元互動體驗,例如鍛練記憶力的桌遊PK、日本很流行的方塊踏步,由淺入深走步伐、老人團康(八堂課後要記住全班人的名字)、小遊戲讓彼此聊天認識。中階則透過八周的練習加上作業,建立完整的生活規律。高階主要是心靈課程,學習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面對生活壓力及如何處理情緒,學習正念、靜觀靜坐及呼吸,找回當下的美好,讓身心比較平衡。

過程中,最難打開的就是「人際分享」的第一扇門,所以特別設計一個「感恩」活動,講師帶著長輩用十根手指頭,想想一生中最想感謝的十個人(或十件事物),用筆寫下為何感恩爸媽、另一半、兒女、司機、收垃圾的人……

對長輩來說,這真是一個尷尬的過程,不是想不出值得感恩的人,就是不願分享,但經過慢慢醞釀引導,很多人在過程中開始流淚了。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很美好,體悟到「原來周遭有這麼多人在幫助我、照顧我,讓我的生活變很好,其實我過得不錯。」許華倚相信,心存感恩,對生理、心理都會產生正向影響。「分享的門一旦打開,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天空,生活變得不同,原本不跟人打招呼的,開始看到鄰居、親友會點頭,大家卸下心防,雙方釋出正能量,人際之間氣氛就不一樣了。」
 

放慢速度
留心身邊美好的人生風景

有長者感性分享,以往三月櫻花開,都會衝去陽明山看櫻花,後來發現住家巷口就有一棵超大的櫻花樹,美麗不亞於風景區,在社區住了20、30年竟然都沒好好欣賞,可見不必捨近求遠,多觀察周遭人事物,就有很多美麗的人生風景,可以快樂的活在當下。

許華倚說,這些學員不見得都是高知識分子,也不見得都是剛跨過60歲門檻的人,當90歲的老大哥也樂在學習,給後輩鼓勵真的很大。「當然也有人始終在門邊質疑,覺得都是些『老生常談』,但進來上課後,重新學會喝白開水,竟意外改善困擾已久的尿蛋白問題,免於洗腎的威脅。」

更重要的是,身心會相互影響,上了年紀一定要學會如何和自己相處,面對生活壓力時,知道該怎麼處理情緒,找回當下的美好,每天吃得下、睡得好、笑得出來。許華倚也很鼓勵長輩們透過靜坐覺察或心靈寧靜,讓腦部產生正念,減少失智的可能。

許華倚引用國際腦部核磁共振研究指出,有20、30年禪修經歷的法師,幾乎都不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因為他們的海馬迴記憶功能特別強,比較不容易失智。此外,精神醫學界曾研究數十位修女死後的腦部組織,同樣發現修女們透過冥想靜坐和終生服務他人,海馬迴比較大,即便其中少數腦部有病變,卻直到死亡都沒出現失智現象。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