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退休準備 當退休撞上憂鬱,懂得求助才能找到藍天

當退休撞上憂鬱,懂得求助才能找到藍天

出處/ 2016年10月號/第35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192
收藏 瀏覽數 : 5192
當退休撞上憂鬱,懂得求助才能找到藍天

曾任上櫃公司副總的吳章安,在50歲那年,因重鬱症被迫提前退休,怕被鄰居詢問「為何不用上班?」,他足不出戶,直到他正視自己生病的事實,配合醫師改換療法,才從谷底翻身。回顧那段憂鬱時光,他感謝家人的陪伴,讓他更有勇氣走出陰霾。如今他是憂鬱症病友團體的志工隊長,努力的幫助其他病友走出幽谷……

有些屆臨退休年齡的人,躍躍欲試準備邁向下一個隨心所欲的自在旅程,有些人則因情緒壓抑較嚴重,或調適不佳,或遭遇重大挫折,在屆臨退休的階段,竟出現身心失衡的狀況。

生活調適愛心會志工隊長吳章安曾經是一名重度憂鬱症患者,因憂鬱症被迫退休。憂鬱症就像他過去數十年固定生活模式帶來的一種後遺症,讓他在發病期反覆面臨自我質疑、價值觀的拉扯,掉入情緒的谷底。所幸,最後他治好了憂鬱症,還成為志工來服務病友,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他的故事可說是大起大落最明顯的案例,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走出來的。

無預警患憂鬱症
被迫退休、自信垮台

吳章安十多年前在臺灣某上櫃公司擔任產品副總,之後因工作不順遂,加上自責未能協助女兒考上北一女,只考上第二志願的中山女高,而引發種種異常反應,像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嚴重失眠、頻繁胃痛等。在50歲左右,因憂鬱症纏身,讓他在後面的10年裡,「非自願性」被迫面對離職、退休等問題。

一開始他跟多數病友一樣,難以置信自己有憂鬱症。他住過精神病房,病情嚴重時,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風吹到皮膚都會痛,幾度因胸悶、心痛、呼吸困難被救護車送到急診室。不過,看診到最後,各科醫師都告訴吳太太說:「你先生身體沒有病,生理數據都正常,他要看的是身心科。」

隨著病情起伏,他的工作也斷斷續續,這對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來說,衝擊是很大的!除了要面對沒有工作時,薪水馬上中斷的現實,還有心理上對自我能力、男性自尊的質疑。他自責自己已成「廢人」,在家養病時,還躲避鄰居,怕被問到「年紀不大,怎麼不去工作?」

這樣的想法,讓吳章安「從大門退縮到客廳;從客廳退縮到房間;從房間退縮到床上」,終日癱軟在家。他回憶當時的情況是「悲慘到幫下班的老婆開門,是每天唯一可做的事」。

為什麼一個位居上櫃公司副總的人,最後每天只能「開家門」呢?吳章安分析,以前的生活只有工作,少跟家人、工作以外的人接觸,缺少心靈上的交流和互動,加上當時大環境不佳,又把責任全扛在自己身上,最後才會累積成病。雖然後來公司被併購,新東家對他相當禮遇,但憂鬱症的病根卻難以在一夕間去除。

有親情相挺
跌深也可觸底反彈

所幸,一路上吳章安一直擁有妻子的支持、接納;最後是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憂鬱症患者可能有原因不明的全身疼痛,才讓夫妻倆正視病情,並讓吳章安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配合醫師改換療法,終於從谷底翻身。

罹病後,為了怕女兒擔心,夫妻倆選擇隱瞞,與女兒見面時,他喬裝正常,其實早已被女兒識破。過程中,除了吳太太不離不棄、獨自承擔;他後來也意識到老病的父親其實很需要他,於是回南部陪伴;並開始接觸多元的嗜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與人性化。逐漸地,他與父親的互動變得不錯,也開始走入人群,至此,他感覺到自己恢復得越來越好。到現在,竟還能投入志工、運用佛學真義來服務他人。

回顧過去,他認為憂鬱症患者多少「逃避」些什麼,像他逃避工作上、現實上的不順遂,不願承認自己真的生病了。治療後,病情好轉,他慢慢釐清與釋懷,認清現實不順遂並非僅是個人因素,有時大環境的變化太鉅,非個人的力量能扭轉。

最近他一個上市公司的副總朋友,同樣因壓力過大、失眠等症狀而被迫退休,原本統領2、3萬人的朋友,一下子變成只有太太1人可管,也開始出現憂鬱症的初期症狀。當志工後,長期陪伴憂鬱病友的吳章安發現,這類「高官+被迫離職」的情況最為棘手,因衝擊來得太快、缺乏緩衝,容易讓情緒很快地「掉下去」,不要說做好退休的準備,可能連自己當時出現的異常反應都無法理解、控制。

面對這類衝擊很大的情況,家人的後援是康復與否的關鍵,如果沒有足夠的親情認同,憂鬱症病友很難痊癒。吳章安說,太多病友被情緒擊敗後,未能搭上谷底反彈的列車,最終只能繼續深陷憂鬱症的泥沼。

長久的快樂元素
才是真實的解藥

吳太太說,夫妻倆年輕時都忙於工作,直到先生提前退休回家休養,夫妻倆相處的時間變長,她覺得「退休才是真正婚姻生活的開始!」

吳章安回顧往日也說,以前拚命投入工作,沒想過生命、生活的意義,沒想過「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而這些在退休之後,都是他跟太太追尋的目標。現在藉著佛學來體驗生命,做志工、學習新知來充實心靈,他們覺得很有意義,也是對往日生活的一種平衡。

所以,不論人生上半場過得如何,「退休」的時間點是中場休息的機會。此時回顧上半場的表現,有可能完全顛覆過去數十年的價值觀,產生新的體悟;即使上半場有遺憾,只要能確實面對問題、找到反彈的契機,再持續努力,人生還是能圓滿。

吳章安特別建議面臨退休的朋友,除了可透過一段調適期尋找新的生活模式之外,最重要的是,把夫妻倆在人生中「可得到長久快樂」的元素加進生活裡。一是「助人」,例如:當志工回饋他人;二是「學習」。若以前的生命缺乏快樂,未來的日子以「真實的快樂」取代百憂解,應該是最美好的幸福!

█為退休做準備,全家可以這樣做

★生活調適愛心會志工隊長吳章安
給退休者的生活調適建議:

1.先盤點生活》整理自己的情緒、家中經濟狀況、時間分配。
2.用半年至一年時間多元嘗試新事物》不要讓生活太空白,找出自己的愛好。
4.與家人有連結》跟長輩、太太、子女有交集,有共同愛好或興趣。
3.結交一群同好或朋友。

給憂鬱者的貼心叮嚀:

相信自己,心靈的力量無限大》吳章安回憶那段憂鬱纏身的日子,雖然終日癱軟,但當醫師測試他,要他「跑步、青蛙跳」時,他卻都能做到;一旦醫師離開,他立刻無力地癱回輪椅上。他解釋說,「當人有心的時候,什麼都能做到;沒心的時候,什麼都做不到;尤其在陷入胡思亂想深淵時,連小小的螞蟻都可以想成大象」。可見,心靈的力量無限大!

★家有憂鬱的退休者,吳太太的陪伴經驗分享:

1.真心理解》若家人出現精神異常的症狀,請一定要「面對、接受」他的症狀,不要投以懷疑眼光或言語。
2.耐心陪伴》不一定要多言語,但要多陪伴。
3.用心傾聽》如果對方願意講,請多傾聽。
4.持續關懷》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陪伴生病的家人是件辛苦的事,但一定要「持續」關懷,永不放棄!
5.保持理性》吳太太自認是「神經大條」的人,即便如此,照顧先生期間,她一度車禍,兩人蠟燭兩頭燒,情緒互相牽引,她差點也產生異常憂鬱情緒,所以陪伴者也要盡量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理性遵循醫囑,盡量別掉入負面情緒中。

★臺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謝明憲建議和憂鬱退休者溝通的技巧:

1.給更多陪伴的時間,或配合對方步調,一同出外走走。
2.多聆聽,而非評論。
3.常態性鼓勵、陪伴,比久久一次大張旗鼓的聚會更好。
4.懷舊療法》在常陪伴、聆聽,建立互信後,鼓勵長輩談往事,再從過去的故事裡找到雙方溝通、連結的情緒共鳴,以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