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感到孤獨的年長者,平均壽命少3~5年!三招避免孤寂影響身心健康

感到孤獨的年長者,平均壽命少3~5年!三招避免孤寂影響身心健康

出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361
收藏 瀏覽數 : 5361
感到孤獨的年長者,平均壽命少3~5年!三招避免孤寂影響身心健康

據2021年7月發表於《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感到孤獨者的預期壽命比不認為自己孤獨者短。年長者在新冠肺炎的防疫規範下,可能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長者三招,避免孤寂影響身心健康。親友平時可多透過電話、視訊傳遞對長輩們的關心,或趁著中秋佳節陪伴家中長輩。

2019年起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已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然而,該年也是30歲以上的人口達全球總人口數的一半,正式開啟高齡化世界指標。

本文開頭提到的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日本大學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進行,研究者以3,449名新加坡的60歲以上長者為對象,分別於2009、2011、2012、及2015年透過自評健康狀態(SRH)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IADL)瞭解參與者的健康狀態,並以多狀態生命表和微觀模擬法評估總預期和健康預期壽命。

結果顯示,在60、70和80歲時,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者」的總預期、健康預期和活躍預期壽命較短。和不感到孤獨者相較,「不健康/不活躍」預期壽命者,不良的自評健康狀態、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包括洗澡和穿衣、從床上或椅子上起身或坐下以及準備餐點等)受限的比例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認為自己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了3~4年及2~3年壽命(註)。

「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
當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實際卻有落差就易失落

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暨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而不是由外界來定義,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而當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這時就可能產生孤獨感,而孤獨往往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例如憂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因此面對孤獨的長輩,可先了解其感到孤獨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憂鬱傾向、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賴德仁醫師建議邁入中年的民眾,從現在起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像是參與社區鄰里活動、志工服務等,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也有助於預防失智。他提醒,現今老老照顧,未與子女同住者越來越多,民眾除了利用共餐、日間照護等相關資源,在面對感到孤獨的長者,照顧者更要先照顧好自己,可多善用長照、喘息服務,並建立適時紓壓的習慣。

◆延伸閱讀

善用「長照四包錢」,家庭經濟不垮台

申請「喘息服務」這樣做,別讓自己累垮了

三招避免孤獨影響身心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獨自一人(獨處)、(不得不)隔離與感到孤獨(有時在人群中仍有這種感覺),這三種情況並不相同,孤獨會有寂寞、落寞、悲傷、淒涼…等負面的感受,不僅影響情緒、也影響行為,像是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孤獨讓原本從事的動力與動機消失,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情況。若經常或總是發生,就可能對身心,甚至如上述研究的結果顯示,對壽命帶來影響,建議年長者可透過三個方式來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

一、感覺有被關心:可能希望被拜訪或問候,但晚輩無法滿足期待,可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

二、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三、計畫性的預防孤獨:安排每天(走走路、買買菜、聽音樂)、每週(和親友聚會/視訊、安排下午茶時間)、甚至每月(定期就醫回診、到景點逛逛、做些點心分送他人)要做的事情,每天早上醒來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助於保有生活的熱忱與期待。(延伸閱讀:老年怕孤單?趕緊為自己預約十年、二十年後老友!

新冠肺炎期間使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建議親友可鼓勵長輩接觸3C產品,幫助他們設定電視節目、音樂頻道,教導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同時可和長輩約定視訊通話、拜訪的時間,但若觀察到自己的家人或長輩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雖然這可能是老化的過程,但也可能不只是老化,建議應陪伴他們尋求專業協助。(延伸閱讀:生日為何不快樂?

註:研究來源: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JULY 7, 2021,'All the lonely people': The impact of loneliness in old age on life and health expectancy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